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模型,运用2001~2011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等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随机效应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均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比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提升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5个产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部性对于地区产业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全国样本范围内,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竞争程度与地区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多样化程度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多样化程度较低时,多样化不利于产业增长,而当多样化水平较高时,多样化则会促进产业增长。在分地区分产业的分析中,产业多样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性质(高度规模经济产业或低度规模经济产业)及产业的地理区位(沿海地区或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效率提升的目标导向下,中国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在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与工业效率提升的一个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效率提升导向下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的上升和门类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逐渐由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强,但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00公里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当距离超过350公里后溢出效应呈现明显的下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适宜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促进工业效率的提升,其中,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业效率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而中小城市则应专注于某些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以此带动本地工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高新区的专业化分工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然后设计出高技术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和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后建立实证分析模型,分析中国高新区专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得出高新区企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产业专业化水平对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探讨了垂直专业化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并选取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08年三位数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面板FMOLS与DOLS估计方法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有利于行业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对工资收入的贡献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性;行业总收入对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且具有行业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考察影响垂直专业化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向度、资本密集度、劳动效率、交易费用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垂直专业化的影响因素,而行业竞争不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涛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6):131-138
本文拓展 STIRPAT 理论模型, 对工业专业化、 多样化集聚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并以2004~2017年全国 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进行因果关系推断。 研究发现: (1) 工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即期效应、 预期效应和溢出效应。 专业化集聚程度降低和多样化集聚程度提高有利于本地及其邻近地区碳排放量的控制与减排; (2) 多样化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的自我强化机制,而专业化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向的自我强化机制。 基于上述结论, 本文提出应加快完善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走多样化发展道路以及加强地区间碳排放联合防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西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同构程度,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文章利用克鲁格曼指数和区位熵衡量了20个制造业2002~2014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水平与地区间一体化水平偏低,且13年来无明显提高;各省市存在较严重的产业同构但有缓解趋势;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较缺乏。基于分析,提出了加快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市场化区域经济转变,建立健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强化西南地区协同产业定位,加快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创新努力,分产业维和区域维运用1997—2006年面板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本土技术溢出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中发现:从产业维角度看,长三角产业专业化集聚环境下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呈弱的负外部性;从区域维角度看,作为创新极的上海对江(苏)浙(江)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浙江能从上海和江苏的技术溢出中受益,而江苏受益于上海的同时也承受来自浙江的负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 2006~2015 年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计算全局 Moran's I指数,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 从整体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 “专业效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生产率, 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 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分地区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 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 其次是东部, 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为负, 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金融系统与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与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全国总体和分区域为样本,主要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分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为金融分工体系构建与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提供经验证据。实证检验发现:金融发展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显著正效应,在考虑金融发展因素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仍为正效应。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且金融发展对分工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其中,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分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十分重要。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产业分工水平的提升,进而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专业化产业集聚与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企业管理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究企业之间管理能力的空间交互效应,考察产业集聚对企业间管理能力空间交互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间管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交互效应与循环累积效应,高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促进邻近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且产业集聚会强化这一空间交互效应;专业化产业集聚非线性地显著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强化了邻近企业的管理能力;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企业管理能力的直接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小于专业化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对珠三角制造业1993~2007年间29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大部分行业的产业集聚度上升,少部分行业下降.不同产业的集聚度及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一方面,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度上升并占据集聚排行榜的前列,而传统产业的集聚度明显下降.行业间分化明显是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特定阶段所具有的现象.CR3分析显示佛山、广州、深圳等几个城市在CR3排名中出现频次最多,是多样化程度较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较强的几个城市.同时还计算了1993~2007年间各城市的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珠三角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文章还采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对集聚指数和工业总产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对工业增长具有长期正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将国民经济分为石油天然气产业和非石油天然气产业.用Feder模型测算了陕西省石油天然气产业产值变化的经济溢出效应,同时还将石油天然气产业分为开采业和加工业两部分分别估计了各自经济溢出效应.实证检验证明: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拉动效应,还具有经济溢出效应;在石油天然气的产业链中石油天然气下游加工业的经济溢出效应和拉动效应明显高于上游的开采业.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国城市化而言,城市多样化模式比专业化模式更能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围绕消除"市场分割"、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架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法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珠三角地区内资制造业技术溢出的不同发生渠道.经研究发现:在水平溢出方面,只有当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处于较低分位水平的时候,溢出效应才显著为正;在垂直溢出方面,前向关联的溢出效应在各个分位水平上均为负,并随着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得到加强,内资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建立后向关联,在大多数分位水平上获得了正向的溢出效应.上述分位回归的结论均在长期效应上得到了相应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发达国家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已由本世纪初的不足 10 %发展到现在的平均 50 %以上 ,大大超过了劳动和资本等单要素贡献之和。这就是说 ,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再生产 ,而不是以要素投入增加为特征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企业要获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专业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首要选择。一、集约经营与专业化发展1 什么是集约经营粗放与集约这两个概念 ,是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虑距离衰减作用在扩展的SOLOW增长模型中引入省份产出变量,测度了我国29个省的经济增长对其他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溢出效应可能产生的3个渠道:产业关联、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扩散,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沿海地区各省对其他地区基本上都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而中、西部各省对其他地区都产生负向的溢出效应;产业关联和劳动力流动是溢出效应的主要传输渠道,技术扩散虽然也发挥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应,交通发展改变了区域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结构和层级结构。从全国范围看,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东部和中部城市进入中心区,而基础薄弱的东北和西部地区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中国3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同时, 政府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功能的提升对于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本文按城市功能的经济属性将综合功能划分为市场型功能和非市场型功能,构建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96个城市2008~2021年的城市功能,实证检验城市功能对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功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但对邻近城市制造业生产率有负向溢出效应;该结果在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非中心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功能通过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提升资源再配置水平3个途径影响制造业生产率。本文结论对研究城市功能与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