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析促进就业目标下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功能,分析了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力就业时间差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制造业 2006 ~ 2016年的微观数据, 本文利用匹配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分析了当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1)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领域, 它们具有的工资差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 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提高公司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 并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显著作用; (3) 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点, 会增加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因此应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强企业以及产业的技术升级, 并减少工资差异促进薪酬合理化, 从而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智能疾速发展, 以往必须借助人力的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 彻底引发了学界对“机器换人” 的关注。基于技术演进视角, 本文总结了4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从理论视角, 刻画了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理论框架, 采用2010~2016 年我国 31 个省份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就业人数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乡村劳动力, 且人工智能发展并没有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工资极化现象。最后,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 确保劳动力市场面向未来需求平稳过渡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0~2012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估算,本文从有偏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解释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关系的分析表明,即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用(或者劳动节约),导致对就业产生负效应,但如果选择有助于就业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还是可以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2013年起, 我国已经连续5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 “机器换人” 引发的制造业劳动力失业问题也引起广泛的争论。 本文运用我国 2012~2017 年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 依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等理论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在我国各省份地区, 工业机器人对整体制造业就业有显著的破坏效应, 在沿海省份地区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非技术劳动就业的破坏效应尤为突出。 并且, 在我国要素扭曲度较高的省份地区, 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的破坏效应相对更大。 因此, 为了缓解这种破坏效应, 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制造业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制造业非技能劳动力技能水平, 提高要素市场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0~2011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分行业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仪器仪表办公设备、家具制造等12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显著的促进了劳动力就业,这种就业“创造效应”在中期逐渐减少,长期几乎无影响。而对于饮料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行业、石油加工这4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则短期内显著地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即产生了“破坏效应”,但这种效应到了中期以后开始转为“创造效应”,长期几乎无影响。政策启示在于:继续加强对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需的专科劳动力的培养;完善饮料、黑色金属采选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失业保障和再就业的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阶段,山西面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继续进行体制改革,加快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的步伐.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技术进步都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又要求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进入非农领域就业,使劳动力的供给增大.相对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山西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本就偏多,同时农业和农村人口又占多数,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的迈进,客观上将使山西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285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在使用 OLS模型考察要素集聚与城市技术进步的 线性关系基础上, 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要素集聚程度与城市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OLS 模型回归结 果表明, 劳动力集聚对城市技术进步产生拥挤效应, 物质资本集聚及人力资本集聚均带来规模效应, 但物 质资本集聚尚处在规模扩张的低层次阶段。 不同生产要素集聚的影响差异, 揭示了城市技术进步的增长路 径需从传统要素集聚向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转变, 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经验支撑。 门槛模型回归 结果显示, 要素集聚与技术进步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 以就业密度为门槛变量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随着 就业密度所在区间规模的提高产生更严重的拥挤效应。 以人均物质资本为门槛变量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低 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中高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带来显著规模效应。 门槛模 型强化了普通面板模型的结论, 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 物资资本集聚水平高的发 达城市已率先进入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两者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但是,中国不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对技术进步而言则是一个影响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影响中国产业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这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不仅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R&D支出持续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工业以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途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业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产业转移理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省资金,能够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增长、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带动技术的进步、增加劳动力就业等作用。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外省市直接投资对陕西技术进步存在正负效应,正效应在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对陕西技术进步的促进存在负效应,没能引起技术进步的提高,原因可能在于注重引资的数量,忽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关注了中国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对劳动就业,尤其是城乡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产业技术选择过高的资本深化倾向不利于城镇就业,产业发展要在城乡就业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需进一步提高技术选择的自主性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此外,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就业,但作用仍需加强;城镇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变动关系;农村投入未对城镇就业表现出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劳动力总量过剩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双重现象,作为高素质劳动力的大学毕业生也未能幸免。一方面,众多大学毕业生滞留人才市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短缺仍旧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众多毕业生为顺利就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业成本一年高过一年,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众多大学毕业生滞留社会,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探讨大学生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降低就业成本,成为政府、社会工作者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一定量的资金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资金投入,就很难实现技术进步,因为无论是技术更新、技术改造,还是技术创新、技术引进,都是要有资金支持的。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资金的缺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对技术进步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为了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形成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正常机制,必须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特别是,在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的时候,必须给我国的民族工业企业以有力的金融支持。一、加大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供给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失业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汲取国外劳动力市场发展精髓,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促进就业的路径选择,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和补偿机制同时存在。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机制,表现为就业总量减少;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机制,则表现为就业总量增加。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技术进步和就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采取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政策,推进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转移扩散、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乡镇煤矿技术进步的原则和目标乡镇煤矿的技术进步,首先,要考虑我国特有的国情。我们的国情,除煤炭资源丰富外,还有劳动力多的优势,尤其是农村,在目前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约有1亿多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今后,随着农业人口增加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多。据估算,到2000年,全国乡镇仍有7000多万名适龄劳动力投入市场。因  相似文献   

18.
从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劳动力就业转移出发,分析我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对菏泽市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原因、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才能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者的就业.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提升决定就业发展.所以,推进我国产业的发展,是实施我国劳动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樊元  胡磊 《工业技术经济》2012,31(8):140-145
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协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同互动关系。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表现为相互促进的累积过程;劳动力投入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人数的增长对第三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吸纳空间。最后根据就业吸纳弹性来阐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