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由于原有的传统体制下特定的就业与保障方式决定,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即大量富余人员)问题,随着近年来有关改革的逐步深入,不断地显性化;企业兼并破产、重组也会产生相当一部分的失业人员;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也会增加新的失业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职工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2000年这6年间,全国失业职工将达到2100多万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效率经济已难以容忍计划经济下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而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 亿左右,常年流动的“农民工”约有6000万左右,其中跨省流动,向大城市转移的即达 3000万人。再  相似文献   

3.
1.目前的就业形势与难点所在。截至1997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工1500万人,约占全部职工的8%左右。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700万人,约占国有企业职工的10%。由于下岗人员的增加,城镇失业率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目前就业形势的恶化。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目前下岗人员的增加,是在经济继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经济形势恶k、就业岗位绝对减少的结果。第二,下岗人员增加,是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的转换,这有利于转变人们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克服惰性,提高素质。第三,多余人员下岗,也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概况1.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所遇到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资产重组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当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在不断增加,有国家的大气候因素存在,但也有各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有的企业是生产技术和设...  相似文献   

5.
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孙忠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结构性剩余在国有企业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我们青海石油局女职工的“隐性失业”也正逐步显性化。就业危机将威胁这批风华正茂的石油女性。那么,作为女性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转变思想,挖掘潜力,主动开辟新天地呢?我认为,正视现实,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提高素质,才能闯出一条成功之路。正视现实。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它不仅是企业、产品的优胜劣汰,也是劳动者素质的优胜劣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劳动…  相似文献   

7.
木子 《董事会》2005,(4):67-67
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银行体制运行存在很大弊病。中国所有的银行就像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都是国家的,政府的。当一些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良时,国家出于某些方面原因的考虑,如社会稳定,减少失业等,仍然要求银行继续向企业贷款,  相似文献   

8.
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有企业须接受双重绩效评价。作为企业,要评价其经营效率的高低,是亏损还是盈利,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等;作为特殊企业,必须评价其是否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要求。对国有企业的两种绩效评价属于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场评价和企业效率或竞争力评价;第二层次是所有者利益(国家和人民意志)评价。当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次定位目标后,必须向第二次定位目标推进。如果说,在实现第一次定位目标时,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主要涉及第一层次评价标准;那么,当改革向第二次定位目标推进时,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就主要涉及第二层次评价标准了。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途中,而必须坚定地走到实现完善的和合理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彼岸。这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什么必须实行再定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安置到国有单位 ,出现了名义失业率低但隐性失业率高的情形。到上世纪 70年代末 ,国有企业已经没有能力吸纳仅从城市里产生出来的待业人员。 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企业富余人员过多、企业缺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等老问题 ,需要解决。由于国家已经难以像过去那样 ,继续给亏损企业以财政补贴维持其生存 ,大批亏损的国有企业不得不破产、兼并或调整结构 ,从而导致了大量富余职工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而沦为失业人员。可以说 ,改革的深化对国有企业存量冗员挤出效应增…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改革”是难度最大的一项系统工程。进入“九五”后,随着从集权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对滞后,越来越引起国人的热切关注。这里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歧,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到底怎么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到底怎么实施?本文拟就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具体问题谈谈看法。一、对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判断:在市场化改革中,国有经济从总体上已开始裂变,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相当数量的劣势企业逐渐显形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不断…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但是更难的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观念不更新,仍然被一些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禁铜着,则是一些企业改革不能深化,经济不能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来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我国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是,只有积极寻求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坚持公有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搞私有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2.
以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李朴民“九五”期间要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证。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造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1.加大兼并收购和企业破产的力度,形成国有资产合理流动的机制。将国家鼓励企业间兼并、...  相似文献   

13.
深化改革搞好大中型水电厂的探讨青铜峡水电厂厂长县自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厂虽然不是试点单位,但从现在起必须在科学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深化企业改革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以推动我厂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在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各种不同方式的企业并购。企业并购的逐步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改革,而且也是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一)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并购中,一般存在这样三种发展趋势:第一,从产品方面来看,同类产品向名牌集中。企业并购的过程,就是同类产品向名牌集中的过程。这一点在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中较为明显。名牌洗衣机、名牌柴油机、名牌内衣等产品,都由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并购了不少非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这种并购的结果,扩…  相似文献   

15.
实行集约经营加速企业发展天津石化公司张学义、张津生: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基础。只有企业实行了集约经营,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奠定坚实基础。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经营型发展,必须抓住五个环节。首先要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刘家顺,夏有利(一)国有企业是深深根植于政治土壤上的经济种子,它既有一般企业的自然属性,但又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社会属性。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单纯从构造企业模式的思路展开,而必须从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更广...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主体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承担者。在目前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并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国有企业的骨干、基础和先导作用,决定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国有企业的率先创新活动,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活力。使其能继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成为我国高质量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8.
从东北调研看企业改革试点中的几个难点问题子源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企业是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为此,国务院在1994年确定选择若干城市进行“企业优化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和发展重点丛心力95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工业经济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动力,切实把重点转向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进效益上,实现较快发展一、1995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995年...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唐家孝,张志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但要求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而且要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深刻的变革。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立足于创新,即从企业制度、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