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彪 《特区经济》2010,(4):217-219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救济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新疆外来农民工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权利保护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新疆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文章主要从规范私力救济和健全公力救济这两个方面探讨新疆外来农民工权利救济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白小平 《发展》2008,(3):45-45
甘肃省农民工相关状况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农民工状况具有同一性,普遍表现为收入低、工作和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劳动条件较差、社会待遇较低、多以体力劳动为主、返乡型农民工居多的特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数量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来看,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2005年甘肃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2006年甘肃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等,以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培训、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健全农民工维权机构、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受我省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以及国家宏观层次上社会制度改革进程和集体劳动权利、社会救济途径的匮乏,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道路还较为漫长。  相似文献   

3.
城市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鲜明的宪政特性,有助于保障农民工宪法权利的正常行使和推动国家权力的公正运行。实现城市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应当从制度构建、救济方式等方面进行宪政完善。  相似文献   

4.
吴义太  臧荣华 《特区经济》2007,(12):169-1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严重不足,探讨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十分迫切。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途径可以从农民工的自由迁徙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结社权、救济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参保率低,发展不平衡;门槛太高,负担过重,参保意愿不强:制度设计不合理,实际保障效果不理想;重视缴费保险,轻视免费保障等问题。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要按照统一、渐进、减负、特色、并举原则,以现行制度框架为基础,实行全国统筹,优先发展医疗和工伤保险,加大财政投入,减轻个人负担,逐步推进养老保险,注重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事业,还原医院的公益性质,降低医药费。  相似文献   

6.
张素伦 《特区经济》2010,(1):243-245
为了更好地对遭受就业歧视的农民工进行救济,应完善劳动争议诉讼,变革行政诉讼程序并构建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7.
平等就业权对于农民工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权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农民工的独立生存和发展。由于本文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从户籍歧视角度来分析其平等就业权实现遭遇障碍的法律原因,从而找到矫治就业户籍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为农民工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进而也能为"三农"问题解决、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批农民工返乡,给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劳动力输出大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缓解大量劳动力涌入的就业压力、发挥返乡农民工的自身优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西北各少数民族省份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的同时,还应该完善地方立法,尽快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条例>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务例>等相关法律,使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有法可依,并且降低司法救济的成本,为广大农民工提供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的良性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9.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社会管理制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新生代农民工退出农业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当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济是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社会救济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构建农村救济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代社会大规模侵权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应根据大规模侵权行为的特殊属性,建构多元化侵权损害救济制度的构想。即在不改变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属性的前提下,将传统的侵权损害救济举措,拓展为通过责任保险、风险救济基金、市场份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国家补偿启动等多项损害填补途径。并从多元化损害救济的基本路径、事前救济和事后救济途径的角度,阐述了大规模侵权多元化损害救济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农民工社会功能更加凸现,农民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文章以广州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民工社保问题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和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犯罪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的,与二元制社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冲突给农民工提供了犯罪的契机.农民工犯罪是多种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预防农民工犯罪问题,必然要从建立良好的社会政策入手,拆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服务型管理方式、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由于农民工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群体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这  相似文献   

16.
正元旦前后,不少地方又开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让我们看到公权对劳动者提供的权利救济。然而,作为基本回报的工资都被拖欠,无疑是对社会文明的讽刺和对法律法规的藐视。这些消息也让人觉得五味杂陈。分析既往案例,欠薪问题存在的根源,除了劳资双方权利地位不对等外,还在于社会信用机制缺失、执法执行力度不够、劳  相似文献   

17.
吴义太 《特区经济》2010,(2):257-25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也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还存在如地方政府政策歧视、工时报酬违规突出、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就业培训相当有限、事实劳动关系普遍等问题。要确实保障我国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的表达机制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作为一个游离在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使用CGSS2010年的数据,采用order probit法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与其本地化社会资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本地化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同时发现本地化社会资本会改变农民工婚姻状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显著性。为探讨本地化社会资本对不同婚姻状态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文章基于结构方程进行了中介分析并发现本地化社会资本会对农民工的婚姻状态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产生遮掩效应。文章最后提出要关注不同婚姻状态的农民工,帮助他们构建本地化社会资本,并为提升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改善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约因素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时玲 《特区经济》2006,(6):136-137
“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的社会歧视、各种正式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造成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为了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其与城市的融合,我们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的社区和所在地区的工会组织中,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20.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来说,其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容易陷入困境。因此,社会救助对于农民工来说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农民工在遭遇困境的时候很难得到城市社会救助。这主要有制度体系与法律方面、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方面、农民工权利意识不强、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方面四大问题。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来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