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玲 《黑河学刊》2013,(8):66-67,77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目标之一是走向生态安全型社会。生态安全型社会是指国家或社会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能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当今,针对中国生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从思想上、政策上、措施上确保生态安全,走向生态安全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特性。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认为,培养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等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为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思想,有利于落实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要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新发展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协调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等方面做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强调和警示人类必须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和谐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解读,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当前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因此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开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这一目标。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题出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论点,对当前大学生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如何具体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目前已经深入到环境与经济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生态文明进步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仍然必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认为,引起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异化消费、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等,这对于揭示我国生态危机根源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本观点及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中的"自然人""以人为本"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并从经济、政治、消费三个层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层出不穷。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打破倒不如说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去回首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目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特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指出其理论价值在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其实践价值在于: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1.
王健朴 《特区经济》2002,(11):16-18
<正> 一、生态产业在海南特区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生态产业的概念及其结构体系。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为劳动资料,以生物科学为劳动手段从事生产活动的产业经济部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有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使其在资源配置上"失效"。因此,政府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明确其生态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学渊  李忠健 《特区经济》2007,216(1):125-126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市场经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生态链。这一生态链向外延伸,还把经济、自然、社会三大系统融为一体。因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网络。正确认识市场经济这一属性,并按生态学基本规律的要求,实施调控与管理,是形成稳定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务院对天津城市新的定位,如何加快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天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示范先行作用,破解这一难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本文试图以中新生态城建设为契机,分析如何通过充分发挥中新生态城的先行导向作用,来推动天津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生态移民,就是为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联合国1982大会宣言指出:"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应予恢复,用于能配合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损害居民福利的用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也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 中国从2000年起实施生态移民,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已完成了移民,近年来,生态移民的规模和速度在持续加大、加快.  相似文献   

16.
论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碧芳 《特区经济》2005,(5):124-125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近几年国内农户生态行为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行为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农户收入、农户特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三个因素。如何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今后学术界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宏观环境中,以高校聚集区为主体,形成了三个“创新生态圈”,政府机关(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成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外圈,前者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政府行为对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生态链产出形成了Push的推动力,而创新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9.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冰 《特区经济》2005,(8):114-115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工业园区中经营主体所采取的环境保护行为,都会产生较好的外部经济性,提高生态社会效益,但同时也会产生个别经济利益的某些损害,出现环境市场失灵或失效的矛盾,再加上社会观念、技术、法规等方面的缺失,结果常常使经营主体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人类生态问题存在高度相关,在生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有不同的制度选择和路径设定,因而会出现多样性的生态治理结果。在我国,有必要以适度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纠正一些错误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同时,必须看到生态主义理论被"工具化"的现象,积极应对西方国家以生态保护之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牵制和制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