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方式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是“七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所谓间接控制为主,就是主要通过指导性计划和相应的调节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的运行。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是经济手段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经济杠杆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客观上就要求对经济的调控从主要依靠计划手段和财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金融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宏观调控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同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一样,金融的宏观调控必需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而间接金融宏观调控则要以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和完善的资金市场为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本文拟就现行金融体制存在的弊端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措施等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一个崭新的运行机制。所谓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在这些要素中,国家、市场和企业是三个最大的要素。国家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环节,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而市场则是联结国家和企业的枢纽,是实现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相协调的中介环节。“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指明了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推动关系。本文仅就“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  相似文献   

5.
一、对“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认识的发展“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一个运行机制。所谓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相互推动关系。在这些要素中,最大的要素莫过于国家、市场和企业。所以经济运行机制的首要问题是国家、市场和企业三者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国家、市场和企业相互关系的正确表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不是个主观政策,而是个客观规律。这个客观机制是近来才发现和认识的,是在赵紫阳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这个机制的提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决定》中指出:“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它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必须有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管理”。为此,只有加强宏观指导,即有计划地运用市场机制去调节不同经济形式和流通渠道的经营活动,才能防止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出现新的被分割的局面,从而保证蔬菜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志至今还这样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而社会主义的经济调节机制是计划机制。“计划”与“市场”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方式有三种不同类型: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但是只要我们不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而是统一起来看,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市场机制,而在于这个市场机制是否有计划性。任何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调节的方式或手段,最终都表现为对市场的调节。“市场调节”这个提法本身就欠妥,把“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并列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 第一,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对象性的东西,它只能是调节的客体,不能是调节的主体。大家知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市场行为,讲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也就是讲对市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功绩,在于开辟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把原来实行产品经济计划体制逐渐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把直接的行政指令调节,转向间接的市场调节,建立起“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十年来,微观机制的再造,市场体系的建立,宏观管理的重塑,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新旧两种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由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这就要求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相应地逐步建立一个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中心的、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调节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计划调节,财政、税收调节,市场价格调节,金融信贷调节等等。其中金融调节是整个调节体系的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对战后西德、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宏观经济控制进行研究。两国宏观经济控制的“惊人一致”,是来自比较研究的更深层次的结论。这对于我国七·五计划期间的宏观经济控制,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换,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两国宏观经济控制的指导经济思想相同西德和日本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控制着为同一的经济思想,即经济自由化和经济民主化思想。在西德,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日本,即官厅经济学派。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如何理解间接控制以及间接控制中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如何实现间接控制,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这一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我国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已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国家由过去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转轨以间接的宏观经济手段调控。这种客观事实,意味着企业外部控制有所弱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应地强化企业内部调整能力。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民主管理企业的作用,是这种内部调整的一项主要内容。它是与厂长(经理)负责制并行不悖的企业根本制度。在我国,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工人阶级是生产资料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所谓市场经济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供求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市场主体法人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宏观谳控间接化、经济秩序法制化的共性。又具有所有制基础、专政制度、经济发展目的、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同的特点。当前,由于我国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为加强经济发展,在政策要作些倾斜,但计划仍有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有其各自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作用和范围主要是市场作用不到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凡市场解决的问题,计划不必过多干预,计划主要是在宏观层次的调节和导向,当然,在市场机制无所作为和失误的地方,要由政府管理和干预。同时,计划要在为培育市场,发展市场和保证市场正常运行做好服务、协调、监督工作。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改革创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微观经济基础,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积极培育市场,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搞好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大要素。计划工作围绕这四个要素,通过培育和调节市场,实现总量平衡和优化结构,通过计划的导向功能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能够带动国有经济结构升级和整体素质较高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战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推行了一整套调节宏观经济的政策措施,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与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有着本质不同的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转换中,能否借鉴及如何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控调措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控调方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张友凯 《特区经济》1992,(3):21-22,28
<正>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适应这种经济的需要,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然而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立足于计划还是立足于市场,是计划第一性还是市场第一性,仍是一个尚未取得共识的理论问题。在当前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点和讨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一理论前提。笔者认为,不能用“对立论”或“兼容论”的观点来描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而应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理解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理直气壮地承认市场第一性、计划第二性。简要地说,二者的关系是:市场属于经济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第一性的;计划属于经济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第二性的;市场决定计划,计划又反作用于市场,计划对市场的能动作用归根结  相似文献   

16.
一宏观经济调节系统中调节方式与调节杠杆的作用,必须落实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宏观经济调节必须在这些层次上分层实现,从而使作为整体的宏观经济调节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还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宏观经济调节的施行,主要是在企业、城市、区域、国家和对外经济活动这样五个层次上完成的。——企业层次宏观经济调节不能离开微观经济活动,而必须  相似文献   

17.
一“双重身份”——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中,企业扮演着双重的角色。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代表国家经营一部分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又由于我国处于有计划的商品发展时期,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作为商品经济中完整的经济实体出现于市场上的。企业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经济目标的双重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它是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者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者,它的经济目标也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目标: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国民经济管理机制也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开始向间接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要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宏观经济间接控制机制,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必须首先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搞好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改变成了现在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对企业的领导已经由过去的统购包销式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控制和管理。除了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外,绝大多数产品国家只下达指导性计划,主要靠市场来  相似文献   

20.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按照旧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如果说社会主义阶段不得不运用以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有关经济实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的话,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