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镇规模的逐年扩大,城镇周边农民手中的土地渐次被征用,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了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征地农转非人员而言,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就业难,养老、医疗缺乏保障,收入低且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关系着农转非人员的切身利益。处理得好,农转非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国家城镇化进程可以顺利推进:处理的不好,必将引起农转非人员的不满以及社会秩序的紊乱,进而阻碍国家城镇化进程,最终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泽炀 《魅力中国》2013,(29):54-54,56
失独家庭,简单来说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他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对无锡市失独老人的调查资料为依托,试从失独家庭的定义及所面临的现状入手,分析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并提出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规模的逐年扩大,城镇周边农民手中的土地渐次被征用,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了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征地农转非人员而言,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就业难,养老、医疗缺乏保障,收入低且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关系着农转非人员的切身利益.处理得好,农转非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国家城镇化进程可以顺利推进:处理的不好,必将引起农转非人员的不满以及社会秩序的紊乱,进而阻碍国家城镇化进程,最终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被推向城市。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就业、生活保障。进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解决。目前南京市已将部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还存在养老待遇水平低、医疗保障不足、就业保障的针对性弱、社会救助单一化的问题。因此结合被征地农民现实需求,提高养老保障待遇,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并健全就业保障与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永来 《发展》2007,(9):60-61
一、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与农民养老相关的重大社会变化,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了集体经济的弱化,在使家庭重新成为经济单位的同时,也把农村养老的任务重新推向了家庭。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农民获得了外出流动就业的自由,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开始关注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但是农村养老的现状还不尽人意。中国农村养老应当逐步实现从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平稳过渡。为此,本篇论文就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潘彤 《北方经济》2011,(22):30-31
我国正在快速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珠三角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应该成为老龄宜居环境体系的最佳实践区域,政府应该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等政策上向养老地产倾斜,开发商在产品和运营模式上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姬琴琴 《发展》2010,(7):89-89
由于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因此,关注农村养老理应是我国当前养老的重中之重。农村养老也就是农民的养老问题,但在谈及农民及养老问题时,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于传统养老模式,即以土地为依靠的家庭养老。诚然,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1999年以后国家征地补偿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地方政府直接支付给失地农民补偿费,包括土地被征收后产生的相关土地级差收益等,失地农民在领取一次性货币补偿费后自主择业,自行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问题。此外,有的地方还向失地农民提供“农转非”待遇。  相似文献   

10.
肖然 《发展》2008,(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庞大的老年人安养需求与现阶段我国尚不完善的养老社会体系,以及与家庭赡养能力不断弱化的矛盾现状日益突出。这个快速增长的庞大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看病护理、文体娱乐、出行购物等物质、精神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不仅孕育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孕育着一个新型、富有发展性的养老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为一批致力于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有识之士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报效社会、实现自我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1.
徐祖荣 《杭州研究》2010,(1):156-1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社区则成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本文分析了杭州人口老龄化现状、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杭州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制度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汹涌而至,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不断弱化,农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也是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居家养老模式日益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本文试分析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国民待遇视角下破解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困局的取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即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社会老龄化速度更加迅猛,但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却在逐渐弱化。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呈现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出现主客观方面的制度缺失。所以,只有坚持在赋予城乡居民同等"国民待遇"的新取向下,才能改变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福利性差、保障水平低、体制不顺的现状,建立起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解读了家庭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然后结合农村养老保障的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两部分,其中社会救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提供适应不同需要的养老服务。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阶段的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等因素使养老成为每个家庭亟需解决的问题。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并未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的范畴,使得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而现有研究资料的研究对象多为城市养老,即使存在农村养老研究,也大多类比城市研究,不能较为直接地反映农村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切实需求。文章采取直接面向老年人群体、运用问卷、访谈等实证分析的方法收集老年人与养老服务需求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且拟从需求分析的角度进行解析并探知未来广东省养老服务的相关可行性政策。  相似文献   

17.
对现阶段我国养老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养老应注重解决好老人的照料和精神需求问题;农村养老在发达地区要注意完善社区服务业;欠发达农村地区则在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适当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逐步增强人们的主动养老意识,从而提高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18个村庄(参照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辽宁省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障现状进行了分析。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农村养老负担沉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和农民对农村养老满意度低等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政府有所作为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郑军  吴俊丽 《乡镇经济》2009,25(11):110-114
关于政府行为与养老保障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行为与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而家庭养老与政府行为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巩固我国已有的家庭养老保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章研究表明,政府行为对家庭养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勇于承担在家庭养老中的行为责任;政府强化家庭养老的行为具有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养老保险的初衷.就是实现老有所养.长期以来,我国忽视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将持续快于城镇,家庭养老所具备的条件在逐渐的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也是最大的保障对象群体.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客现需要,也是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能否稳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