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省级高新区升级"是指原属于省或市级管理的高新区通过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核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接受国家科技部的业务指导,并遵守国家级高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安排.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品牌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以及聚集吸纳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而且有利于获得国家或省市的相关政策倾斜,甚至享有国家有关政策先行先试的权利,以此加快园区创新环境的完善,强力支持园区的经济发展.所以,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一直受到园区管理机构、地方省市政府以及金融、中介等组织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新区》2012,(7):176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中心长期致力于高技术产业园区研究,在创新政策与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企业创新管理等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新区》2010,(10):122-123
为进一步优化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和工作,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每年都有新政策出台的西安高新区,在新的园区建设与经济发展规划启动之际,劲吹起新一轮新政策旋风,几个月里先后有14项政策出台.与高新区创立之初,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高新区发展14项大力度扶持政策不同,近期出台的政策从内容和导向上,具有强烈的新阶段性色彩,其指向更具体、更细化,政策体系更完整更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正潍坊高新区位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最早设立的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行政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潍坊高新区所在的潍坊市,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山东半岛的中部,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骨干城市之一,为高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有必要系统地整理分析潍坊高新区发展建设的相关数据,研究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态势,站在全国高新区的角度,对园区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园区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同时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WTO后,京、沪、深高新区为适应入世要求,率先对自身政策法规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使其更具市场化和国际化。通过立法和推出包括用地、融资、财税、人才、企业投诉、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步入二次创业的国家高新区(如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应学习和借鉴京、沪、深高新区的先进经验,与日俱进,因地制宜;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打造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法治平台,实现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颖  胡树华  陈波 《特区经济》2012,(9):260-262
在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四力"模型的基础上,从基础支撑力、自主创新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定量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产业集群、人才投入、政策环境、园区开放度和R&D投入是影响高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指出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高新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并提出提升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园区动态     
《中国高新区》2014,(6):12-14
正佛山高新区业务骨干赴北大参加专题培训6月9日,佛山高新区20多名业务骨干奔赴北京,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为期3天的北京大学一佛山高新区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专题培训。据介绍,这次培训由北京大学办班,培训老师既有北大的教授,也有天津高新区的领导,以及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领导。培训结合高新区业务,将一周的课程压缩到3天,内容包括《科技创新与园区发展》、《园区的管理与建设》、《科技部火炬中心专业课》、《私募股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行程还安排了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参观考察。  相似文献   

9.
杨峥嵘 《中国高新区》2014,(12):144-149
正长沙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先后7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全区现有各类企业4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473家。园区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第14位,中部地区第2位,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6位。近年来,长沙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五个一"的举措助推"人才特区"建设,坚持围绕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引进人  相似文献   

10.
高层次人才政策是调控区域高层次人才资源结构,加速区域企业和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比较分析了西安、深圳、成都等高新区的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之后结合西安高新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调研访谈结果,指出了西安高新区人才政策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根据系统工程理论构建了人才政策系统框图,结合西安高新区现有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西安高新区人才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职能是为园区内企业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电子政务建设是园区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突破口。高新区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包括内部办公网的建设和公众网的建设,高新区电子政务建设终极目标是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便捷的优质的在线服务,所以高新区网站是高新区电子政务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昆明高新区的体量不大,但很有特色,这些特色产业集群能在国内外发挥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打造成生态园区,摆脱平常工业园区给大家的印象;拥有良好的人才环境,人才愿意到我们昆明高新区来。"在昆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保同心里,昆明高新区的理想状态是这样的,而多年来,昆明高新区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3.
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才对地区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运用PMC(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的政策评价方法,对东北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现行的人才政策进行分析,并与高人才指数城市的人才政策做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人才政策整体较为科学合理,对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人才晋升、金融支持与海外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园区实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和产业更新对产业园区的要求和定位不断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株洲高新区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国有6家高新区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但是10年以后谁能真正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主要看谁能发展出新兴产业。在中国,要以高新区为主战场发展新兴产业,但真正新兴产业崛起的地方除了现在的一流园区,还有一大批创新型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甚至有可能在非高新区的地方出现,比如义乌、寿光。他们的新兴产业有可能将比高新区发展得还要好,现在要密切跟踪,  相似文献   

16.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高新区开发初期,主要因素是充分利用其在地域、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使得区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随着高新区建设逐步走向正轨,国家对高新区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成为园区“二次创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暨第三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仪式上,包头稀土高新区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是内蒙古第一家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也是继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后,我国西部第三家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此次广州科技交流会"春晖杯"项目洽谈会上,稀土高新区还  相似文献   

18.
国家面新区从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其间伴随、参与和引领了中国社会及经济布局的变迁。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背景下,高新区是市场的先知先觉者,也是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者,在不断问鼎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度和拓展经济领域的广度的背后,凝聚着指导高新区发展的政策理念。回顾过去,20多年来指导高新区建设的创新政策理念发生了三次转变,一是传统  相似文献   

19.
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于一个国家高新区而苦.人才资源对于园区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巾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发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的号召,结合长沙高新区的实际,研究探索与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新区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打造创新型园区、突破人才瓶颈、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同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鹰潭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正处于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更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氛围,突出“引才育才”的重点方向,完善“用才成才”的政策机制,为实现“干亿园区、工业新城”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