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储能的本质是实现对电能的存储,并在需要时释放。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种储能技术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储能行业在中国方兴未艾,正日益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储能技术可以说是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核心。目前,不仅电网公司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充电站,意欲取石油巨头而代之,成为国内的能源霸主;  相似文献   

2.
张婧竹 《科技和产业》2023,23(10):219-227
新能源配储能将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供给方式之一。当前,新型储能技术处于多元化、快速发展时期。首先,评估应用潜力大、重点关注的新型储能技术现状及市场进展。其次,概括现阶段新能源电源侧储能的技术应用主要特点。最后,识别各类新型储能技术面临的主要技术壁垒。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储能技术将会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体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云峰: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技术之一就是电池储能技术,通过遍布电网的储能节点,智能电网可以对能源进行更有效的调度,使得整个电网的能源效率得到提高。过去,电网一般都基于大型集中式电站,通过已有的输配电...  相似文献   

4.
储能的本质是实现对电能的存储,并在需要时释放。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各种储能技术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针对风力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风力电站储能系统,即利用电热蒸汽蓄热器将风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以向电网稳定供电。本文以某风力发电厂为例,通过热力计算分析,得出了此系统主要储能设备的相关设计参数,为风力发电系统储能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首次提出了能源互联网(Internet of Energy)的愿景。储能技术作为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能源互联网是否能实现,是可再生能源大比例使用的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广泛应用的基础。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化学储能、储热、氢储能、电动汽车等储能技术或设备围绕电力供应,实现了电网、交通网、天然气管网、供热供冷网的"互联",储能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暨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团队主要从事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蓄冷蓄热系统、以及微型抽水蓄能系统等。团队现有成员50余人,含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863和973首席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共主持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100余篇。申请专利126项(含国际专利7项),授权106项(含国际专利4项),关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专利  相似文献   

8.
简介 针对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0余年的技术积累,于2010年设立了先进储能电池技术研究部。形成了以大规模高效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为主,锌溴、多硫化钠/溴液流储能电池技术、高比能量锂硫电池和新型金属空气电池技术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技术布...  相似文献   

9.
发展储能产业是实现新能源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能源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节能环保的有效手段。从科技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等方面系统分析哈尔滨市发展储能产业的现实基础,哈尔滨市应将储能产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出台扶持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储能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以及积极推进风光储能示范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电改进一步明确了智能电网是未来发展方向,也将储能问题再次拉入公众视野。2015年4月9日,欧洲首座并网混合飞轮储能电站项目宣布即将开建,这标志着这种纯机械、清洁、环保的储能技术正进入大规模实践阶段。储能技术常常被看做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大都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需要  相似文献   

11.
“光储直柔(PEDF)”是一种构建碳中和目标的新型建筑配电系统,是实现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方法。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阵地之一,探索“光储直柔”如何应用于智慧园区规划建设对实现园区的低碳智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iteSpace分析文献,研究“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园区的研究前沿,了解该技术的研究热点和特征,并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实践整理“光储直柔”技术总结和研究方向,为分析“光储直柔”技术应用于智慧园区规划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光谷之星智慧园区建设为代表性案例,介绍“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在该智慧园区规划的实践技术和问题。最后,提出基于五大建成环境系统、全过程的智慧园区“光储直柔”技术应用框架图,指出“光储直柔”技术的能源应作为园区的补充能源,主要规划应用在移动能源消费场景、市政公用设施能源消费场景、配套公共建筑能源消费场景、产业建筑补充能源场景。“光储直柔”技术是实现产业园区低碳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可在全过程集成技术、智慧化控制技术、加大应用从建筑扩展到更宏观的层面、应结合“双碳”目标植入前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按照山东省储能电站示范项目政策,建立新增风光电配储能、火电机组配储能以及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3种类型储能电站典型模型,并对其盈利模式进行详细论证。结果显示:光伏电站建设储能系统将导致系统收益率下降1.83%~3.66%;火电厂建设电储能调峰电站效益较好,系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16.85%~21.14%,其租赁价格与光伏电站自建储能系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收益较差,需要进一步挖掘储能电站调频价值、峰谷套利等,优化项目商业模式,提高项目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寻解决可再生能源弃能问题和实现企业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构建风电、光伏-氢储能混合系统。在碳中和目标下,提出基于碳中和目标下的成本-效益模型,从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年度平均成本/效益和平准化能源成本/效益6个角度出发,研究氢储能的经济性。结果表明,风电、光伏-氢储能系统的年度平均效益和平准化能源效益较好,系统建设方案可行,可为后续的企业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蕾 《科技和产业》2019,19(8):49-53
梳理国内外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情况,从产业规模、重点企业、产业链、培养方向等角度剖析了泰州市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的现状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项目运维中,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的应用系统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为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主要从运维阶段对实验研发中心进行功能剖析和开发,结合实验研发中心楼特殊的性质开展.以某实验研发中心楼工程图纸及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辅以Revit、Pathfinder、BIM FACE等软件为技术支撑,构建及优化实验研发中心3D模型;研究最适宜实验研发中心的逃生路线,并使用BIM FACE二次开发平台搭建了该楼的运维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天然气的需求逐年增加,智能化已经成为管道发展新方向,建立智慧能源管网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是燃气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浙江天然气省级管网智慧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适合未来发展、以"客户端+云端+大数据分析"为导向型的智慧管网管理架构,分别从总体架构设计、功能设置、具体应用等方面对浙能省级管网开展研究,最终实现浙能省级管网的智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能源场站集控平台研发的深入,功能需求逐渐增加。然而,现有平台建设过程中大多仅能够实现基本功能,而且受制于行业数据通信、数据治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导致集控平台建设投入产出比不高,集控平台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仍需提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构建新能源场站智能管控平台,通过现场传感测量设备、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先进测控平台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新能源场站远程的监测维护、运行优化、故障诊断、管理决策等智能化功能,用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新能源发电企业打造智能、高效的友好型新能源场站。以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内风光系统作为平台应用对象,结果证明平台有效地提高了运维控制工作效率,降低了总人工成本与总设备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8.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首次把科技创新中心确定为首都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北京的使命,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为此,作为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对北京市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人才工作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结合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从高端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与激励等薄弱方面入手,提出包含共性与个性特征的人才工作应对思路,为其他北京市属科研院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从国际上看,世界上经济大国莫不是海洋大国。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中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保持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