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军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66-69
就研究对象而言,国内学者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贸易流量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流量;二是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或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而针对中国倡导并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内各成员国的贸易流量影响因素,并就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多。文章即利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比较上海合作组织内各成员国的主要影响因素变量的回归系数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利用2007年中国同43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数据,建立了包括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国民收入水平(per capita GDP)等变量的基本引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同一贸易集团,人均收入差距等变量,得到了扩展的引力模型。并运用得到的模型评价中国同贸易伙伴间的双边贸易潜力,根据测算结果把贸易伙伴分为四类,并分别就如何发展与各类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改进的引力模型框架下,测算了1992~2009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基于重叠需求的视角经验分析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模式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较为显著,重叠需求引发的产业间贸易和要素禀赋差异引致的产业内贸易对贸易成本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中国加入WTO、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拥有共同边界有利于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最后,本文还为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作用、深化成员国的贸易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产品出口: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力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衡量国家间的距离和国家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相比较,农产品贸易更容易受运输成本的影响,因此,引力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农产品双边贸易.本文以2002和1998年中国8类农产品对16个国家的出口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中国与出口市场之间的距离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引力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衡量国家间的距离和国家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相比较,农产品贸易更容易受运输成本的影响,因此,引力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农产品双边贸易。本文以2002和1998年中国8类农产品对16个国家的出口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中国与出口市场之间的距离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钦 《改革与战略》2008,24(11):215-218
文章采用2005年中国新疆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四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流量的截面数据,通过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表明:GDP、空间距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这三个因素对上述国家和地区间的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影响。文章通过实际双边贸易额与模型预测贸易额的比较,对上述国家和地区间双边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和估计。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对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50国的双边贸易数据,贸易便利化指标各项数据进行梳理,以此测算出各国便利化指标综合指数,并对其进行分类排名。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50国双边贸易及便利化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由此得出结论。文章提出我国与各国贸易便利化国际对接与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自然人移动对双边贸易影响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以美国为例,对自然人移动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自然人移动对双边贸易有着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自然人移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有利于贸易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0-2016年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前8位贸易伙伴国的相关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将变量划分为基础变量和贸易非效率项同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双方的大豆产量、中国人口、双边汇率等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呈正相关;出口国人口、与中国的绝对距离、是否为内陆国家和是否采用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等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呈负相关。根据实证结果计算中国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大豆进口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争取更加有利的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环境,保证大豆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Novy(2006)提出的具备微观基础的引力模型,本文综合测度了中国与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结果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的贸易成本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考察了贸易成本的下降对中国与亚洲国家(地区)双边贸易的增长效应,对我们样本中的大多数国家(地区)而言,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要大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双边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条件趋同性,最后揭示了本文研究的政策性涵义。  相似文献   

11.
Formal economic modeling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gnores transportation or, more broadly, trade costs. Yet, as 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4) suggest, trade costs are quite large. This paper extends work by Bergstrand (1990) that addresse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explicit presence of trade costs. In the context of a Helpman–Krugman-cum-trade-costs model, we derive four empirically testable hypotheses regard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rade costs. These hypotheses are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using a cross-section of bilateral OECD Grubel–Lloyd indexes. The results are strong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ypothes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trade costs i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iterature. JEL no. F14, F15  相似文献   

12.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贸易自由化的概念贸易自由化—国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所采取的限制性逐步减少,为进口商品提供贸易便利的过程或结果。它表现为进口关税率从比较高的水平逐步调到比较低的水平。同时表现为非关税壁垒或关税以外贸易障碍的逐步减少或消除。从  相似文献   

13.
Trade Policy, Trade Costs, and Developing Country Tra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中日贸易差额分歧与中日贸易摩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被表面化为贸易差额上的分歧,但这并无法掩盖中日贸易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彼此对于对方都更加重要,频繁的贸易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影响无疑也将越来越严重。中日应该尽早寻求有效的解决出路,包括统一统计方法和口径、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5.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美贸易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量占产出比率的急剧上升,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Feenstra(1998)指出,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里,在美国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国际贸易占G DP的比重都翻了一番。这意味着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世界G DP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过去50年中的迅速增长,对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按标准的理论,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主要是关税壁垒降低的结果。但正如K ei-M u Y(i2003)所指出的,这种传统的解释无法说明两个事实:第一,从上世纪60年代至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17.
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8.
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和东亚诸国的产业升级以及对华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所导致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顺差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是产生中美之间结构性贸易顺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求适合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贸易战略是各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今天更是如此。寻找制约和影响国家贸易发展的因素无疑对该研究的深入与推动会有所帮助。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中国贸易发展的实践,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非制造业对外贸易,制造业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影响我国总体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因素有平均市场规模、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非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和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市场规模差异、平均人均收入、平均人均收入差异、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和平均关税税率。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产品附加值的程度对影响我国行业内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