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如今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持续科研创新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把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的课程融合设置为课程群,可以有效地进行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广度和创新能力。文章重点阐述课程群的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提出课程群的设置和优化,从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研究生素质教育入手,介绍了学科交叉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效果,并讨论了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在研究生培养、教学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重视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层次人才主要来源的研究生,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从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导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论述学科建设与促进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的关系.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促进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显著: 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强化研究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袁博  邱玉兴 《理论观察》2014,(7):157-158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推进,研究生数目逐年扩招,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已转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学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讨论,主要从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有待深入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论述了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路:构建了“12345”研究生教育工作模式,即遵循一个规律(遵循研究生教育与学生成才基本规律)、注重两个能力(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把握三个关键(把握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研究关键环节)、协调四个关系(协调国家需求、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个人...  相似文献   

7.
针对创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目前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为财经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学科间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时代对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推动学科渗透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在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方面尚存在跨学科发展的观念薄弱、跨学科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够活跃、跨学科的招生制度不够完善和跨学科的教师进修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要采取更新跨学科的发展观念、优化跨学科的组织结构、加强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改革跨学科的招生制度和健全跨学科的教师进修制度等方面的措施来不断地完善、提高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促进导师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苏科技信息》2019,(27):71-73
"医学影像学"是每一个临床医研究生的必修课,也是临床桥梁学科。文章研究的循证思维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循证医学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技腾飞、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公司企业都肩负着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重任,急需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是大学中最具活力、最出成果的科研队伍,不仅能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还能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很大作用。加强研究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一、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任务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武岩 《重庆与世界》2013,(10):91-93
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性实践的要求,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教学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提出面向创新性实践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该方法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能有效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任红红  戚佳 《科技和产业》2022,22(5):99-106
科研训练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参与科研实践共同体是科研训练的最主要形式。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对3所研究型大学的665名理工科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科研实践共同体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要高于没有参与过的学生;在控制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等变量后,参与科研实践共同体能够正向影响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团队资源、团队氛围和团队指导维度能够正向影响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实践共同体和科研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一结果对于研究型大学构建科学完善的科研实践共同体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和必要性,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到该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分别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内部生态环境、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形势。通过梳理和总结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发现实践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模式、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三个方向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届毕业生英语求职教学应从价值观,信息采集、简历设计撰写和应试技巧等角度出发,改革创新教学的方法,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提供情景模拟场景,在现实模拟中进行实用训练和听说能力的培养.授课老师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外企招聘程序,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应届毕业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家祥 《特区经济》2014,(7):191-193
考察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区域软实力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加剧,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提升区域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于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而人力资源丰富的河南省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能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成为缩小与先进地区发展差距、发挥后发优势的助推器,也是破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更是提升区域居民文明素质、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要想使河南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通过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河南区域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职教集团作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应在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同时积极探索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高职教育有着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是职教集团建设的内在属性。职教集团应当围绕专业发展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结合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高校学生英语运用的能力,解决在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费时较多,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教学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师应全面提高教学过程中语料的输入质量;提倡创新型学习,从学习者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以体验创造为目的,实现互动教学;在课堂上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灵 《科技和产业》2023,23(8):61-65
高校科研评价不应仅注重科研成果产出量,更应将其作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当前高校科研评价存在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内容“同质化”、评价手段“单一化”、科学成果“货币化”、科研创新“停滞化”等问题。为此,运用系统性思维探讨新时代高校科技评价的创新机制,分析高校科研评价的深刻内涵、困境,提出科研评价的“四新”要求,探索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先进的创新方法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武器。在对北京典型民用企事业重点单位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民用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方法的学习培训、实践应用进行统计调研,分析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调研并分析了企业对于创新方法的需求情况,发现企业在高层支持、创新管理和方法培训等方面水平有待提高。最后根据需求提出技术创新方法应用与推广的策略建议,为促进北京地区民用企事业单位学习和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