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已进入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维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实施《教育法》的盖大意义1、《教育法》为落实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  相似文献   

2.
吕麒麟 《魅力中国》2014,(15):314-314
随着国内法律院系的逐渐完整,法律素养及法律知识在国内各大高等院校的普及已基本完善,扩大了国法学教育的规模,进而拓宽人才的就业需求。国内各大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作为目标,然而,教育模式的守旧,导致教育质量一时难以提高。法学教育应当是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事务教育的统一、综合知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统一。法学实践教育更多地是要面向社会、以及社会需求为最终指导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3.
余中根 《新西部(上)》2007,(8X):143-143,132
该文论述了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概念及与教育问题、法律问题、教育法的关系,最后总结的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4.
刘永波 《魅力中国》2013,(32):330-330
法学研究主要以法学理论、科研成果为重点,逐渐探讨我国法律完善的历程以及改革中的理论问题,从而分析具体的实际案例,指导法学执行的实际过程。法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讲究规律和价值,注重法律的庄严效果,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来不断构建法律的框架,从而健全我国的法律。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更加严明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法学的研究就是很好的开始,经过研究思想的不断转变,研究的成果也在不断的完善,本文通过对法学研究的分析,探索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该文论述了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概念及与教育问题、法律问题、教育法的关系,最后总结的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6.
韩敬 《理论观察》2013,(5):151-153
法学本科教育误入"以司法考试为导向"之歧途虽有其特殊背景,但法学本科教育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观点与做法是错误的,如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势必降低法学本科教育的整体层次,影响学生法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其法学知识缺失、基本功不扎实、法学逻辑思维不严谨,将使法学本科教育重蹈中国应试教育的覆辙。因此,应该在法学本科教育基础上改革与完善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在司法考试背景下改革与完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使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榜样教育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榜样教育法以其独特的引导示范作用和感化育人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如今,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可度不高、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大学生难以做到知行合一等。完善榜样教育法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思政课堂要创新运用,社会要营造学习榜样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8.
罗纯菊 《魅力中国》2014,(17):303-303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各国纷纷在各领域进行建设和改革.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而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肯定了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就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举措。以更好地发挥法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家司法考试背景下的大学法学教育改革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对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上目前的法学教育自身发展尚存在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我国大学法学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任务、完善课程设置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来达到实现大学法学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也应处理好大学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清芳  江合宁 《发展》2008,(6):125-126
诊所法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真实的案件材料,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法律和训练执业技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法学教育方式,在国际上呈全球化发展的态势;在国内已初具规模,并已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80所法律院系的认同。这为甘肃引进诊所法律教育,促进甘肃法学教育模式创新,制造了契机。因此,认识、理解和走近诊所法律教育,掌握诊所法律教育的精髓和运作经验,并抓住机遇,创造条件,适时引进诊所法律教育,将对促进甘肃法学教育模式创新和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覃炳文 《黑河学刊》2015,(2):119-122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应更侧重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核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关键,制定和完善每项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细则是重要保障,市场和社会效果是检验标准。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应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寻求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改革与开放》2016,(11):54-56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法学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法律人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和改善教学条件,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正确处理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辛奕 《中国经贸》2011,(24):78-78
随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市场经济体制一步步的迈进,财务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管理型模式转变,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趋势下,必须明确新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目的,努力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新型财会人才。  相似文献   

14.
法学教育应当向素质教育接轨。法学理论课程教学是法学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教学课目。学生理论基础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职业品格和执业能力的形成。因此法学教学的改革应该由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始。我国法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矫正已偏移多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调整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补充和修改其内容;最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的真正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法学教育在经历了近些年的迅速、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面-l盏着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正视法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高校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超 《改革与开放》2014,(6):62-62,64
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也面临困境。法学本科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基础,法学本科毕业生是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因此,分析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就业障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梓萌 《魅力中国》2013,(26):307-307
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法学学科体系的变革.而且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经济法能站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通过协调平衡各种经济关系,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赵芳草 《理论观察》2006,(4):120-121
当代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命法学的研究和社会伦理规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加以调控,以社会的伦理界限为尺度,使人工生殖技术更多的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这正是当今生命法学研究的难点与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闫芳芳 《魅力中国》2013,(29):177-177
教育心理学正式独立的成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十分短暂,从成立到现在时间还不足百年,但是我国的教育哲学思想早就为我国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诞生埋下伏笔。孔子是古代最早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比较完整的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心理思想。中国教育。理学的逐渐发展,也慢慢完善了现代教育。理学。如今,孔子在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还是占有非比寻常的递位,不管是对中国教育学的县体内容还是对结构体系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启迪着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方法对于经济法学科的完善和发展关系重大。传统法学方法体现出明显的“非自足性”,对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经济法学研究更是不敷其用,批判地吸收现代哲学方法是经济研究方法的重要来源。经济法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以社会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价值目标,对个体权利加以必要的和合理的限制,从而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各自最大化和相互和谐发展,而现代经济学理论也进一步确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可见,经济法学的研究视角是整体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