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今河北定兴县)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王实甫一生共创作14部杂剧,流传至今的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曾破窑记》、《四巫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其代表作,古称天下夺魁,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
何碧玲 《魅力中国》2014,(23):106-106
《西厢记》后,出现大量“才子佳人”模式的元杂剧,但细读文本可发现其创作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都或多或少对《西厢记》有相应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白朴代表作《西厢记》进行文本细读,以其中两个方面为例,分析其与《西厢记》的异同,以更好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元杂剧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郑莹 《魅力中国》2014,(16):75-75
关于《西厢记》作者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王实甫作、关汉卿作、关作王续。王作关续。本文关注点为《西厢记》第五本与前四本是否出自一人之手,认为第五本与前四本情节层层叠进,人物性格相符,主题上有所深入,肯定《西厢记》五本乃出自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4.
《春香传》和《西厢记》分别是朝鲜(韩国)和中国的古典名著。《春香传》和《西厢记》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社会以及历史意义等各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有学者认为《西厢记》影响了《春香传》的形成,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异同可以窥见朝鲜(韩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习俗和文学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王凤琴 《魅力中国》2013,(19):125-125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能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相似文献   

6.
项杰 《重庆与世界》2011,(18):74-77
建于清乾隆24年的重庆湖广会馆座落在长江边上,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分为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和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题材多以《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  相似文献   

7.
周殷 《魅力中国》2009,(20):184-184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窦娥冤》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善良的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侮辱、冤屈,最终被昏官和恶棍诬为杀人犯而冤斩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作者借抨击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异常强烈地表现出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明代《西厢记》的改编包括声腔和文本的改编,这些改编与其传播的地域(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域文化使不同地方观众的审美趣味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在明代,北曲衰落,南曲兴盛,《西厢记》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观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在声腔和文本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编。地理环境对戏曲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观众审美情趣间接作用于戏曲的改编与演出。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一直备受人们的称颂,剧中的佳人形象之间的比较更是得到关注,相反在剧中作为陪衬存在的才子形象却容易被人忽略。虽然他们有很多相似,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一生经历坎坷,著述甚多,在诗、文、画、曲都有着传世之作。本文简单介绍了徐渭其人,以及他在杂剧史上的代表作《四声猿》。重点讨论了《四声猿》的内容、文学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几个傀儡戏品种,在勋掌村汉墓中发现的两件三彩瓷枕,上面绘制的木偶戏图像,明证在北宋时期木偶杂剧已普遍流行。直到建国初期王屋山上还流传着木偶戏,一人操作.多人配唱,其表演形式就是从枝头木偶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是鲜活的,深入人心的,但却是历经三个阶段才最后定型为今天我们认同的可敬可爱的形象,他在三部作品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愈发丰满。  相似文献   

13.
建于清乾隆24年的重庆湖广会馆座落在长江边上,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分为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和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题材多以《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里的人物故事为主,配以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奇花异草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重庆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相似文献   

14.
王玲玲 《魅力中国》2013,(19):120-120
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在解放前曾以六部《西厢记》而唱响河南开封,可谓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在解放后。她领衔主演的《拷红》更是红遍了河南,传遍了华夏,成为中国豫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同时,这部中型戏也成为了常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剧目,至今依然盛演不衰,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结合本省实际问题,提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项目为载体,把“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应用起来,走开放式、联合式的合作创新之路,青海循环经济已全面进入加快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16.
赵秀芬 《魅力中国》2014,(26):83-83
王素君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被广大观众称为豫剧的“小生泰斗”。“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取决于她的极具特色的嗓子与长期以来对豫剧艺术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同样是一种旋律,但若从王素君的口中唱出,便别有一种风味在里头,给观众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使无数个观众对其豫剧唱段的音色如痴如醉。本文以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的唱段“秋江河下水悠悠”与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的唱段“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为例,对王素君的小生声腔特色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7.
刘志友 《魅力中国》2014,(23):95-95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祭祀的舞蹈,汉唐时期的“百戏”、“参军戏”、“踏摇娘”即属此类,大约到晚唐至宋初,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时“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已经具备戏剧的基本特点。明代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元末明初时期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戏曲唱腔的起源是南戏和宋杂剧,南戏初期的"村坊小曲"和宋杂剧大曲为戏曲唱腔的最早形式。宋代、元代南戏、杂剧是戏曲唱腔的形成期,明代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是戏曲唱腔的发展期,清代的高腔、昆腔、弦索、乱弹及梆子、皮黄等清腔是戏曲唱腔的繁荣期。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近郊城镇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关联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居民高品质生活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了系统类变量分析模型,解析了大城市近郊城镇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价值逻辑。瞄准专业人才较少、业态创新不足、组织创新乏力等问题,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即建设联合式、平台型、生态化的科技服务组织,生态网联、三器链接、模式创新、主体共生四位一体,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代艺术形态的巨大发展为杂剧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音乐的表现手法以歌曲的创新发展、音乐结构的复杂化、器乐音乐的发展、说唱音乐和许多表演性的歌舞、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出现,这一切在杂剧及南戏中均有所体现.元杂剧的成熟与兴盛是思想性、艺术性成熟所决定,同时它又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