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年到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13年(1998年除外)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十多年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乃至"三顺差",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为此,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事实表现、特殊属性、发生根源和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是1年、1个季度或1个月),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双顺差:失衡与相互依赖",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在过去十六年中的十三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时出现了盈余,也就是出现了双顺差.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首先,我从国别比较的角度来透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独特性,然后分析中国的双顺差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中国的双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变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82~2004年间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结构、次级账户结构和差额平衡结构的考察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历程带有明显的政策烙印;“双顺差”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可持续性;正在进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短期内对国际收支结构难以发挥显著的作用,长期来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资本账户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一年逆差外,也都是顺差状态,主要源于直接。投资账户外资的持续不断流入,2006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从双顺差的结构入手,分别分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形成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双顺差的规模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汇率、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促进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7.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披露,2020年,外资来华各类投资5206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81%。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2020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的发展格局,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经常账户顺差有所增加,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项下资金有进有出,总体呈现逆差。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多年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下,这是由我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所决定的。"双顺差"在给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前提奈件。首先,概述了关于资本账户可兑换前提条件的研究文献,指出本文研究的基础和方向;其次,对资本账户可兑换、国际收支结构变动与货币危机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构建起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论证了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是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核心条件;最后,讨论了经常账户逆差可维持性的衡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中期经常账户可维持性进行了估计。本文的分析和估计表明,在稳态经济下,中国中期国际收支结构是可维持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具备了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核心条件。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账户持续出现顺差,尤其是2001年以来顺差额更是飞速增长。本文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从资金流动、汇率与宏观经济波动、储蓄-投资缺口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飞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根源。最后,在对我国经常项目收支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战略调整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The issue of twin imbalances is at the forefront of fiscal policy concerns in the South Asian region, fuelled by an ever-going budget deficit and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A standard approach is to assume a model in which budget balance influences the current account. We relax this assumption by using a 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comprising five South Asian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budget deficit and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re mutually causative, which contrasts the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running from fiscal deficit to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found in prior studies. Further, this bi-causality relationship is also demonstrated in the impulse response analyses. Budget balance in South Asian economies responds positively to a one standard deviation positive shock in 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Likewise, external balance increases to a one standard deviation positive shock in internal balance. Higher fiscal debt impedes economic growth, which in turn impacts negatively on the budget balance. Our findings lead us to reject 'fiscal policy only'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 twin defici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2年-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权制衡在企业投资决策方面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制衡的股权结构在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方面起到了监督大股东的作用,反而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股权制衡加剧了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问题,并且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In China, the balance gap of credit and saving account emerged in 1995, and its amount enlarged since then. By the end of Dec. 2005, with 28.7 trillion RMB saving balance and 19.5 trillion RMB gross credit account balance, the gap between saving and credit account was as large as 9.2 trillion RMB, which indicated a 67.8% of credit/saving ratio. Some believed this phenomenon was resulted from on one hand, the rapid growth of saving account; and on the other hand, relatively slower expanding of credit account. Some believed cooling down cash demand was behind the gap, while others claimed the balance gap caused dead capital and inefficiency service of saving account. In fact, the balance gap between credit and saving account might not necessarily relate to dead bank capital. And the phenomenon itself could not indicate the down-tendency of finance power that underlay economy. Nevertheless, it was liquidity not the balance gap should be regarded an index of capital situation in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he balance gap between saving account and credit account could not be viewed as criteria against liquidity position.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should lay in boost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among commercial banks, expending capital market and encouraging or permitting commercial banks as well as state-owed funds to enter share market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5.
刘方 《新疆财经》2020,(1):27-38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系统GMM和差分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沿海与内陆、沿边与非沿边、享受优惠政策高与低、金融控制强与弱等4类不同省区金融发展对经常项目余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全部样本估计时,金融发展显著负向影响经常项目余额,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使用不同区域的子样本估计时,金融发展对沿海省区、非沿边省区、享受优惠政策高以及金融控制弱省区的经常项目余额的抑制作用较大,而在其他省区作用较小。因此,各地区应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来调整进出口余额,以保证经常项目的持续平衡。  相似文献   

16.
李明 《南方经济》2013,31(11):1-16
世界范围内持续多年的经常账目失衡并不鲜见,以往研究多关注汇率和净出口的关系,而忽视了经常账目余额的另外一种属性——本国在外国的储蓄。本文尝试从人口结构变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出新的解释。本文通过构建包括幼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世代交替模型,理论分析和预测了:幼年抚养比上升会降低储蓄率、增加投资率,从而减少经常账目余额;而老年抚养比下降会提高储蓄率,增加经常账目余额;试图填补人口结构对经常账目影响的理论空白。接下来,本文利用1990年至2011年全球110个国家的强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静态和动态模型下均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一致的稳健结果。根据实证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发现中国抚养比的变化可以解释1990年至2007年间经常账目余额占GDP比重16.6%的变动。  相似文献   

17.
孙亚菲 《特区经济》2008,(7):268-269
自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制度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面临着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结构,产生这种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特征和由于对外资优惠而吸收的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两方面入手,分析他们对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钤青莲 《特区经济》2010,(6):121-12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需要实现两个平衡:一是当年收取的统筹部分基金总额与所需支付的各项支出总和保持平衡,即具有现收现付性质的统筹部分的收支平衡;二是所有养老保险计划的参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所提供的个人帐户基金总和加上其投资收益与个人帐户的所有保险金给付保持平衡,即积累基金部分的收支平衡。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平衡,空帐运行能维持多久及如何解决基金平衡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存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