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育而改变家庭状况的例子在农村越来越多。本文作者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因家庭贫困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值得我们注意。扶贫工作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学子的经济条件,精神层面也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2.
扶贫开发工作面对的是贫困群体,使扶贫开发政策、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群体,使贫困群体享受改革的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贫困户建档立卡和管理是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不仅能找出贫困户致贫症结,对症下药,更是扶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运用PPP模式,对扶贫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精准扶贫重在保持扶贫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发掘和利用地方优势资源,以开发减贫PPP项目。在政府、社会资本和贫困群体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合作平台,有利于扩大政府力量的有限性,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调动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成为社会资本选择贫困地区开发项目,是参与扶贫建设的焦点,也是精准扶贫PPP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田伟红 《魅力中国》2011,(3):13-13,15
大学生贫弱群体是指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心理、学习等诸方面都居于弱势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包括“贫困”和“弱势”两个方面。这一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找寻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方法,排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大学生贫弱群体形成的原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的机理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就是优化社会扶贫资源内在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优势和潜能,推动社会扶贫更成规模更出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社会扶贫工作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已是大势所趋。上饶市整合社会资源的思路,就是基于对这一工作目标与客观趋势的深切认识,经过科学论证提出来的。首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是适应扶贫任务新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贫困群体问题的控制和解决程度,直接反映我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没有社会贫困群体的小康就没有实现全面…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高校学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因此,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是高等学校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该文初步探讨了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尝试对贫困生心理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政策导航     
《发展》2005,(12):4-4
“十一五”:扶贫开发要做好六项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提出,将在“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好六项工作。一是继续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辅之以救济等方式扶贫;二是明确扶贫是针对没有解决温饱的和没有稳定温饱的低收入人群双重目标;三是瞄准贫困群体,确保其在扶贫开发中得益,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逐户落实;四是坚持自然、人力资源开发并重,高度重视和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培养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人群的培训力度;五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消除贫困;六是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  相似文献   

8.
政府不要将扶贫资源和贫困群体视为打造政绩的工具和手段。在目前的项目制背景下,各类扶贫项目被地方各种权力与利益关系所绑架,使其已经远远背离了国家的初衷与贫困群体的需求。打破扶贫项目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掌控的利益链条,首先,应重建贫困群体在扶贫项目中的主体性地位,赋予其作为扶贫主体的权利。在扶贫工作实  相似文献   

9.
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国敏 《开发研究》2005,(5):14-17,9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同时并存;农村贫困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等。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应从三个层次全方位认识贫困。旅游业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它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扶贫工作的有益途径。因此,要全方面认识旅游扶贫,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有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偏差,属于贫困生群体.这一群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所重视,也是学校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属于"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严重影响着职枝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和解决职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剩余脱贫任务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历经多轮攻坚都没有啃下的硬骨头,必须拿出决战决胜的态度和举措,确保全部如期脱贫。要强化分类施策,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消除整县、整村贫困。要全面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特殊问题,强化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贫困问题是当务之急。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精准扶贫作为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要为贫困人口建立贫困档案,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体系,设置精准扶贫进度,落实扶贫责任,完善精准扶贫的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集中研究和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农村工作,做出了忡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农村扶贫工作,“决定”指出,要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坚持近年来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巩固扶贫成果,根本改变贫困面貌,仍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我们实施的扶贫攻坚计划以2000年为终止点。这一计划实施完毕,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结。这有三条理由:第一,我国的贫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中西部是下个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贫开发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贫困识别、扶贫项目选择、扶贫资源投入整合、公共供给等方面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分析,提出可操作的对策,旨在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有效改善贫困群体民生。  相似文献   

16.
自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以前,我国的扶贫政策是对特殊贫困人口群体实行救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城乡人口中原有由于体制原因而产生的贫困迅速消失,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到具有共同自然环境特征的特定地区。因此,从1986年以后,我国开始从救济式扶贫,转向以促进特定地区贫困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式扶贫”政策。这种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开发式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全国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但是,  相似文献   

17.
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6.6万贫困人口,生存空间的改变给搬迁人口带来一系列影响,由于思想观念传统、人力资本失灵、社会关系网络缺失、安置地经济带动作用小等原因,搬迁群体贫困特征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显性贫困向隐性贫困转变,由生存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由整体型贫困向分散型贫困转变。文章认为需要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从安置地经济发展和搬迁家庭人力资本两个视角,提出了增量扶贫和流量扶贫相结合、思想扶贫和能力扶贫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雪梅  王慧敏 《魅力中国》2010,(29):100-101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关系民生的问题,超过大学生总数半数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令人堪忧,高职院校的女生就业更加困难。在这样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多来自广大农村的高职院校的贫困女生作为女生群体中的特殊成员,在这样一个困难过程中产生怎样的心理,需要什么样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帮其渡过难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指导工作者和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就贫困女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教师和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绝对贫困相对缓解,而相对贫困、发展贫困、贫困刚性、贫困波动性等特征凸显的新形势。为应对新挑战,必须围绕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对扶贫目标、贫困标准、扶贫方针进行战略性调整,并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产业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扶贫移民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方式,针对的是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群,目的在于帮助这些特困人群彻底解决温饱问题,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按预期目标,扶贫移民的主体应当是迁出地中最贫困的人群,而对吉县扶贫移民的个案研究发现:生活条件在中等偏上的农户搬迁比例大,扶贫移民瞄准机制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文章研究的重点是探析哪类人群是扶贫移民过程中响应最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