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浙江外贸大省的崛起是中国贸易大国“奇迹”的一个缩影。回望浙江外贸制度变迁60年的历史,认真研究“浙江外贸现象”,深入探寻“浙江外贸轨迹”,全面总结“浙江外贸经验”,可以从浙江外贸大省崛起的背后得到开启“中国贸易大国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潘旭辉 《浙江经济》2014,(17):14-15
说起外贸,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驾马车的作用。其实,对浙江而言,发展外贸的意义远不止在此。首先,浙江发展外贸是由其沿海的区位所决定的,境内以宁波港为主的众多港口为外贸进出口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同时外贸的发展又反过来促使了浙江海洋经济的迅速崛起;其次,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外贸的发展带动了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由此形成的巨大产能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释放;第三,国际的供需状况及时给浙江经济提供了精准的市场信息,同时也不断地引领浙江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第四,国际贸易的规则使浙江的企业经营者不但明白了标准、质嗣、品牌等含义,更领会了作为企业家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省内     
《浙江经济》2010,(24):11-11
商务部来浙调研外贸 日前,商务部副部长钟山率调研组赴浙江调研,召集有关企业和部门举行外贸形势座谈会。今年是浙江外贸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外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优化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外贸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浙江外贸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论述了浙江外贸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提出浙江外贸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以期促进浙江外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HHI的浙江外贸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并进入衰退期,外向度较高的浙江外贸不可避免地面临严峻挑战,外贸市场结构的优化是转变危机的途径之一。文章选取了2004--2008年的相关数据,从洲际和国家(地区)的角度,采用HHI指数和市场分散度的方法对浙江外贸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浙江外贸市场结构呈高度集中的状态,分散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弱,文章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细分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以优化外贸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今年上半年,我们会同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外经贸厅和浙江大学组成联合课题组,赴杭州、台州、温州、衢州和绍兴等地开展了外贸形势专题调研。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未来浙江外贸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提出了下一步促进浙江外贸平稳增长和转型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04,(6):1-1
有人说,浙江的经济增长是个奇迹,而浙江的外贸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在经济一片大好的景气年份,还是在全球经济滑坡的灰色年份,浙江外贸总能以其傲人的业绩独领风骚。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浙江外贸更是乘上了“顺风船”,2002年出口增速达到28%,2003年在SARS、干旱、电力紧缺等制约下,仍实现了41.5%的高速增长。如今,“浙江制造”已经在全球“开花”。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浙江已成为我国的外贸大省。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浙江外贸发展正面临比较优势升级迟缓、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频发和资源环境约束紧张等严峻形势。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能实现浙江外贸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外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以外贸净出口(外贸顺差)贡献率与拉动度来衡量分析,新时期外贸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投资与消费;外贸相关性回归模型,进口分解法,经济增长弹性,工业出口外向度等方法的分析,验证了外贸对经济增长发挥的显著作用。当前保持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张冬梅 《浙江经济》2011,(24):18-19
入世的十年,浙江外贸、外资和境外投资发展速度都远高于同期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开放型经济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程斌 《特区经济》2007,226(11):45-47
在全球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浙江省对外经贸持续、快速地发展,但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等问题的矛盾,与循环经济理念相悖并制约了浙江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以循环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的相互关系为理论基础,结合循环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浙江省外贸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如何制定浙江省外贸发展战略的相应对策,以实现浙江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丛海彬  邹德玲 《特区经济》2007,224(9):46-47
随着世界贸易格局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产业内贸易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为进一步促进浙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对其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双重效应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松洲 《改革与战略》2008,24(6):107-110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贸易摩擦频繁爆发。贸易摩擦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养竞争优势产业、刺激对外投资和实现贸易地理方向多元化等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同时也存在着危及国家贸易安全、破坏与对象国的贸易关系、打击相关地区和企业的发展以及引发对外贸易纠纷等消极影响。据此,提出应对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长期策略是: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短期策略是:规避贸易摩擦对我国贸易和经济的冲击,减少其损失。  相似文献   

14.
许留芳 《特区经济》2011,(9):232-233
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加深,外贸依存度变化背后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楠 《特区经济》2012,(3):242-244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以管理贸易理论为指导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贸保护主义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极大影响了各国外贸的发展,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我国外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强,国际贸易和FDI作为一个开放型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飞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FDI流入和国际贸易都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论文选取中国2002年到2010年的FDI和出口贸易的数据,统计分析FDI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使得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并带动内资出口;并且随着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提升,外资更加注重研发投入,促进我国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并带动我国内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对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市场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我国2006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出口额、外汇衍生品交易量、人民币汇率水平等月度数据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发现外汇衍生品市场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同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外汇衍生品交易与出口规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界定了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出现不断上升趋势,外贸发展方式已发生转变;制度变化、技术进步因素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较大,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使我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如何摆脱困境,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汤春华 《特区经济》2010,(12):297-298
当前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加入WTO后,如何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中的不合理部分,实现我国外贸高速、持续向前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难点。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总结历次外贸体制变革的经验教训中,从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两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