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统筹内蒙古牧区县域城乡均衡发展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如转变观念、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问题;加快推进我区牧区县域"三化"进程问题;发展内蒙牧区县域社会事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关区 《北方经济》2015,(12):22-25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合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其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及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伊始,党中央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总体建设目标,这一决定将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牧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总结"十三五"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十四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遵循,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总体部署,立足于草原牧区的客观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牧区振兴及现代化建设进行探讨,重点阐述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牧区振兴科学的理论支撑,加强实践探索——推进牧区振兴扎实地有序展开,以及加强生态修复——促使草原生态赤字变为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2010,(7):65-65
近年来,鄂前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旗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三农三牧"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坚持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的新路子,突出了农牧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推进农村牧区发展的强大合力,进入了农牧业效益最好、农村牧区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尉强 《北方经济》2007,(11):24-25
2007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的第二年,同时也迎来了内蒙古自治区自己的盛典--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家及地区发展经济之本.因此,国家把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列为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区积极顺应国家大势,把发展现代农牧业提到自治区经济规划发展重要日程上,统筹策划全区经济运行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地区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推进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进程,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发展现代农牧业,离不开现代农牧业的主角--农牧民,因为代表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风貌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要有新型的农牧民,二是要有发达的农牧业,三是要有繁荣的农村牧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内蒙古在草原生态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但草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仍有待深入解决。特别是牧区部分矿产开采及加工项目中出现的一些生态问题,使人们对以工业化为主的牧区现代化产生忧虑。牧区生态保护与现代化缺一不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设定草原生态“红线”,在守住“红线”基础上推进牧区科学发展,实现牧区生态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一)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能全面反映内蒙古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现状.要综合、系统、全面地考虑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要涵盖内蒙古农牧区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二)客观性与代表性的原则指标的建立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要能客观实际反映内蒙古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实际。同时反映各项经济发展指标是多方面的,因此,指标的选  相似文献   

10.
正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年是改革年,全面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试点试验的关系,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改革。要坚持稳中求进。"稳",就是稳定党在农村牧区的基本政策,稳定土地草牧场承包关系,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进",就是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带有根本性的大事。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摆上重要日程,做为重中之重来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模式、生态系统不断变迁提升的过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背景下,转型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既直接表现为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空间的变动,又与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密切关联。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这项系统工程,关键要做到"三分三联"。"三分",就是分区推进、分层推进、分  相似文献   

13.
许黎莉 《北方经济》2021,(11):41-44
作为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农村牧区金融体系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管理风险、实现普惠的基本功能,为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共同富裕提供"金融动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牧区金融需求主体、需求形态发生深度变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提供金融供给时,面临一定的堵点、痛点与难点,"供需失衡"是农村牧区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的最大挑战.因此,应建立适合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特点的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完善各类金融机构职责,通过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以及金融产品的共同创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竞争互补的农村牧区金融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三个下功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思路--论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的亮点(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北方经济》2006,(11):8-11
“十一五”伊始,党中央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总体建设目标,这一决定将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内蒙古将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牧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关区 《北方经济》2012,(11):24-27
正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生产经营方式,既包括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华,也可纳入现代的科学技术,使其逐步实现现代化;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畜产品资源优质、且有特色,这就为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何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牧民增收为主导,有效推进牧区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需要深入地研究、科学地实践。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对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出了“三个下功夫”的思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在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解决农牧民问题在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的思路,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牧区产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问题;进而浅析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之改革、创新举措,"三位一体"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自治区八届八次伞委会提出:要建立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沃赛  梁齐 《开发研究》1990,(3):29-31
<正> 要重构青海牧区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就必须将牧区改革与发展置于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动态过程中去考察,把改革和发展的措施、政策等这些现代系统与牧区固有的传统文化以及把现代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牧区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促成牧区改革与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运行。这种思路或许能够为牧区改革的深化和长期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挖掘组织资源,优化牧区组织结构全面地考察牧区改革与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牧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组织管理系统涣散,组织功能失调的问题。“双层经营”的模式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在实践当中这种模式还远未构筑起来。大量的调查表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