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7,(260):1-17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全球汽车产业链分工的低端位置,国际竞争力不足,与世界第三汽车生产大国和第二消费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符。我国汽车产业不仅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应在此过程中加强与汽车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生产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
何奇 《魅力中国》2009,(18):102-102
本文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汽车市场政府采购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2003年~2007年我国政府采购汽车的金额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做相关性分析,得出政府采购和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者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品内新型分工体系下,分工更加细化和全球化,支撑不同生产区位高效率联系和协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者服务的发展.生产者服务的投入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而增长,同时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制约着参与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程度和水平.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贸易.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利用WIOD数据库测度了中国整体及三类技术制造业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逐年增强,加入WTO更是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但是中国的GVC地位指数均为负,说明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但三类技术制造业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特征,其中,中技术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波动中下降,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却稳步提升并向上游位置靠近。  相似文献   

5.
利用OECD-Ti VA数据库和KPWW附加值贸易核算框架,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和国内附加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贸易现状,并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分工地位偏低,国内附加值提升缓慢。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附加值最高,知识密集型行业最低。中国陷入了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窘境。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与国内附加值正相关,且影响最大,通过加深参与程度提高国内附加值的前提是提高贸易地位。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和鼓励科研创新有利于国内附加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运用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出整体评价,进而得出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宋枭 《北方经济》2013,(6):33-34,67
能源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储存电能,蓄电池制造业的发展也应该受到重视与关注。本文使用比较常用的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进出口价格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蓄电池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中国的蓄电池制造业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铅酸蓄电池的相关产品上具备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新型的高附加值的蓄电池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提升我国蓄电池制造业竞争力需要加强新型产品的研发及投入,并加强新型产品的市场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经济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加之劳动力生产成本的相对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对产品标准日趋严格的市场准入等国际国内形势,恶化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文章通过对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测度,分析再工业化及其他因素对其产生的可能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利用生产者服务业的创新形成与制造业的融合,最终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本文计算了中国区域制造业分工指数及其变化率,并将其与美国、欧盟进行了比较。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业分工与地理距离有关,地理位置靠近,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同构性较强;就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沿海经济圈内部分工来看,环渤海互补性更大,而长三角同构性更强;就制造业大类而言,中国产业分工程度(1997)高于美国产业分工程度(1985),这与人们的想像完全相反;从1997~2001年,中国各大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在不断加深,经济发展速度与分工指数的变化率呈正向变化,市场经济对中国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凸显。但同时,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Hummls的"垂直分工指数"建立环境外包污染指数(PEOI),运用投入产出法和微观贸易数据定量测定了外包对中国制造业造成的污染排放数量,并进一步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环境外包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结果显示:首先,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造成的污染排放逐年下降,且外包对高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造成的污染排放较低,而对能源、矿产和化工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业造成的污染排放较多。其次,环境外包污染指数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清洁增长。最后,提高资本和科技投入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峰 《港口经济》2013,(1):19-21
本文从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角度分析了一国制造业兴衰与航运之间的关系,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也就是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历史。国际航运与国际分工是相互促进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因此,一国航运业的发达程度体现了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制造业的兴衰从而实体经济的兴衰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兴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构建了包含全球生产网络位置的产品内分工模型,探讨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机制,研究发现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对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且生产性服务业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出中国制造业17个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全球生产网络位置指标,运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中心度提高促进了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结构洞位置改善也显著提升了国际分工地位,但中心位置与结构洞位置对分工地位有交互影响,高中心度、高限制度特征的网络位置不利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中介渠道。进一步拓展分析表明,相较点出网络中心位置,点入网络中心位置改善对国际分工地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弱于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作用;中国制造业的亚太和欧洲生产网络位置对国际分工地位具有差异化影响,欧洲生产网络中心度提升更能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工业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指标,并对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差异度是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重要基础因素;随着关税等贸易壁垒的进一步降低,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外向度高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外向度低的行业更加深入;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在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中的规模经济强化程度更为显著.最后,本文指出了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一国出口产品中蕴含了大量国外成分,科学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基于全球生产工序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基于出口增加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最新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和比较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及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在研究期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有不断减弱趋势;与此相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比较优势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水平上升。自2000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出口整体国际竞争力呈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存在产业差异性,其中劳动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则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至于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从2007年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丁珏  朱颖 《特区经济》2009,(7):50-52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测度,分析了浙江省现阶段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和变化趋势,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力度不够,发展潜力巨大,并就此提出了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一国出口产品中蕴含了大量国外成分,科学测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基于全球生产工序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基于出口增加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最新发布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和比较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及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在研究期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有不断减弱趋势;与此相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比较优势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水平上升。自2000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出口整体国际竞争力呈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存在产业差异性,其中劳动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则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至于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从2007年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FDI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经验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评定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然后选择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指标,构建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研究FDI进入后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江苏、广东及山东等沿海省市为比较样本,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二个指标,对浙江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对比分析,指出:浙江省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更极致,并以此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浙江省制造业尚处于显著的输出型垂直分工阶段,与江苏、上海等地相比,在融入全球化生产链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得到反映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判。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处于优势;第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以出口复杂度度量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互补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更强,而对低技术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可以预见,为了进一步巩固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创新力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