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以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参考,从国际制度与权力政治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制度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国际制度相对于权力政治而言是居于第二位的因素,其作用的发挥受权力政治的制约;国际制度的合法性、互利性和适用性特征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实施能力。国际制度在受制于权力政治的同时也能对权力政治发挥不可忽视的缓解和制约作用。随着国际环境相关因素朝着有利于国际制度增生和发挥作用的方向转变,国际制度的这一作用会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2.
新制度经济学将交易成本理论引入经济研究中,从根本上动摇了主流派无视交易成本的假设;将传统理论中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外生的制度看作是内生的、可变的经济因素,从而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纳入新模型的约束框架,建立起制度约束与个人选择的联系,实现了制度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理论的整合。本拟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性质理论的角度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关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大多先验地把董事会视为外生变量,认为它与公司绩效之间只是一种单向静态关系.然而,基于这种假设前提得出的结论往往难以完美解释一些现实情况.于是,动态内生假说便应运而生.该假说认为,董事会不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包括绩效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研究董事会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时间因素.本文基于动态内生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学者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4.
虽然国际关系中存在大量的承认经验,但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却没有相关的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承认主要在空间(主权)、制度与身份三个维度上展开。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研究其实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即国家不仅仅是个在国际社会中争夺权力与财富的物质性实体,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体。承认追求与地位追求及荣誉追求是有区别的。地位与荣誉是具有等级特征的,而承认则是基于文化多元主义。对外政策中的承认利益追求本身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国内的政治合法性承认;另一个方面个则是国际社会对某项外交政策及其行为的认可。在国际关系中,承认既是行为体追求的目标又是其行为的手段。国家追求承认的核心政治动机为维护与扩展政治合法性,观众成本理论可以对国际关系中的承认进行微观机理的分析,同时观众成本理论所使用的方法又是分析国际关系中承认的衡量工具。  相似文献   

5.
屈波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134-136
文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理论进行回顾和研究,把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因素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外生因素变量和内生因素变量,并进一步的详细论述了宏观外生因素、微观结构因素外生变量、证券市场本身运行规律外生因素变量以及公司基本面信息内生因素变量和交易参与者行为内生变量.并对外生因素变量和内生因素变量的影响程度、范围、规避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因素的详细分类和对比研究,有助于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对证券资产流动性的认识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基欧汉等人提出的世界政治法律化理论,是国际制度主义理论同国际法相结合的产物,研究世界政治法律化这一高度发达的国际制度形态,能为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该理论深入探讨义务、精度和授权,大大加深了国际制度理论关于“规则”的理解,将国际法的建构过程纳入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中,从核心概念、研究议程和逻辑线索上推进了国际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但是,该理论的系谱渊源使政府间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在法律化的合法性问题和法律化的建构过程上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
民主化不仅是国内的政体变迁或政治改革过程,也是对全球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的回应。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能免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国家的政治转型被认为主要是国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制度生成和更新的国际因素却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在质疑国内中心论假设的基础上,作者以国际因素为自变量,以国内因素为干预变量,以中小国家的民主化为因变量,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结构、情境和行为体三个层面探讨国际因素与中小国家民主化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韩国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国际因素是影响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变量,对中小国家来说,国际因素甚至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但影响中小国家政治精英的战略选择,而且影响其民主框架下的制度选择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作者通过回顾联合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运用“双头政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为“双头政治”是描述两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寻求“领导权”的情形。“双头政治”的症结在于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利益的结构与配置。大国和富国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美国的权力与霸权上,而中小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利益需借助联合国加以维护,从而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和富国为一方、以联合国和中小国家为一方的“双头政治”之基本架构。“双头政治”是国际社会过渡形态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和模式,但这种分立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而是一种“争而不破、相互兼容”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除了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实力”竞争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制度等合法性领域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际合法性条件与美国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对政治权力而言十分重要。权力若要持久,则需满足合法性的基本条件,即在“程序、价值和功能”三个维度满足各自特定的内涵。在现代国际社会,国际合法性条件也由这三个维度所构成。其中,国际程序意味着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制度,国际价值意味着尊重主权原则、文化多样性与国际民主,而国际功能主要体现为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就美国而言,冷战后其对外政策在帝国与领导权之间(即在漠视合法性与重视合法性的政策之间)举棋不定,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美国霸权意志和国际合法性条件的内在冲突,并揭示了美国霸权与民族国家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权衡 《开发研究》1998,(1):44-46
一、制度: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之所以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主要是因为:第一,制度在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复杂活动,现代经济增长必须考虑到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必须引入制度因素,必须看到有了制度才能把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这些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使这些要素相互发生作用并发挥其功能。可以这样说,制度内生于经济增长过程,是现代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正因为如此,分析制度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其意义也…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为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发展了几种重要的因果机制。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探讨了在行为体偏好给定的条件下,国际制度如何改变了国内行为体在信息、权力和利益分布上的既有均衡状态,从而影响了国内政治的结果。如果国内制度具有集权的特点,国际制度就可以作为信号和承诺装置;如果国内制度具有分权的特点,国际制度就可以用来对权力资源进行再分配。但这两种效应往往发生在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较强时。当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较弱时,国际制度可以作为社会集团的政治动员工具。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全面,国际因素已经成为国内治理变革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利益、制度和知识是国际因素的三种基本形式。作者扩展了合法化概念,提出国际因素介入国内治理变革需要获得国内利益主体的接受和承认,中央权威、地方权威和社会公众是三个基本主体,因此有三种获得合法性的基本机制,即国家合法化机制、地方合法化机制和社会合法化机制。作者通过对行政审批、立法听证和政府绩效评估三个政府治理创新案例的分析,描绘了利益、制度和知识三类国际因素介入地方治理创新的过程、影响以及结果。虽然不同类型的国际因素介入地方治理过程依靠的是不同的合法化机制组合,但都需要在介入之前或者介入过程中通过国家权威获得合法性。随着地方和社会自主性的提高,国际因素通过地方合法化机制和社会合法化机制产生的实际效果更大,但这两种机制也可能会与国家合法化机制产生矛盾。提高国家合法化机制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有助于减少合法化机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但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集体行动绩效不佳。不同于国际政治理论所预测的国家间通过相互合作来应对共同威胁,单个国家或地区往往会主动采取国内单边气候规制;也不同于国际经济理论所预测的在公共产品不足情形下将出现搭便车行为,率先实施国内单边气候规制的国家往往会激励其他国家跟随并采纳高水平高标准的气候规制措施。作者借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框架解释不断涌现的、镶嵌在全球多边气候治理框架下的各类单边气候规制,研究发现:国内单边气候规制有助于从能源供给安全、低碳生产结构、绿色金融体系和低碳技术知识四方面产生绿色结构性权力。这种绿色结构性权力赋予一国推行跨境单边气候规制的能力,一旦国家层面的跨境单边气候规制得以成功实施,则意味着绿色霸权的生成。碳边境调节机制作为当前最具争议的绿色霸权工具之一,建立在绿色结构性权力和进口市场权力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利用不同市场的碳价差异抽取“租金”,不仅意图实现绿色结构性权力的“变现”,而且将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实力差距。这是绿色结构性权力借由贸易渠道转化为绿色霸权的可能过程。发达国家率先发起的国内单边气候规制具有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但其跨境单边气候规制具有霸权属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明晰这一逻辑的前提下制定应对策略,高度防范跨境单边气候规制成为守成国规锁崛起国的一种新的制度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东盟地区论坛被称为“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参加的一个地区性安全框架”,在冷战后亚太地区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霸权稳定论的说法,霸主国为了维持其领导权威,有必要创建多边机构,向跟随者提供自由贸易、稳定的国际货币和国际安全3类公共商品,并承担其全部成本。但作为霸权国的美国对东盟地区论坛的政策却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支持的变化过程。对此,现实主义者、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都进行了各自的解释。作者分析了3种范式的优缺点,并认为权力、机制与认同是美国对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政策演变的3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5.
不干涉内政原则源自国家主权概念中的"内部自主"特性,即国家自行处理其国内事务之能力。不干涉内政原则既然是国际法的原则,则必然有其例外,这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合法性的存在基础。然而,不干涉之例外不宜任意扩张,即使在联合国框架内,采取干涉一国内政的措施也应是非常谨慎的。  相似文献   

16.
卓晔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4):126-155+160
中美两国在竞争关系下的制度互动致使一些国际制度复杂性出现“脱钩”,另一些却出现耦合。因此,何种因素导致国际制度复杂性走向耦合则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既有大都研究聚焦于不同制度的差异及制度主导国之间的对立,未能解释国际制度复杂性在国家间竞争关系中走向耦合的现象。为解决理论与现实政治不符的缺陷,作者重点考察了国际制度复杂性中参与多项制度的多重成员国家,并探索其结构性权力对国际制度复杂性的影响。由于在国际制度复杂性中加入了多项制度,多重成员国家能够对制度的合法性和效能产生影响,进而在国际制度复杂性中具备结构性权力。这种结构性权力既能产生制度间趋同的聚合效应,又能够推动制度间的差异化分工,进而塑造国际制度复杂性的耦合。当多重成员国家依附制度主导国时,前者便丧失了结构性权力,进而产生“制度俘获”并加剧国际制度复杂性的分散化,最终致使国际制度复杂性“脱钩”。将当前中美关系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耦合、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与澜湄合作机制的“脱钩”作为正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上述理论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内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国内制度与国际经济合作关系的研究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国内制度被认为可以帮助解决国际合作面临的一般性问题:违约问题。国内制度可以通过授权、权力制衡以及透明度来提高国家政策承诺的可信性,同时也会改变国内行为体组织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均衡不同政策主张的政治力量。国内制度既是汇聚行为体政策偏好的框架,也是设定政策输出过程、影响政策本质的方法,因此合理地设计政策制定程序能够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融入论和替代论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挑战论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融入论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替代论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现实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权力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扩展空间MRW模型的框架下基础考虑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放弃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假设,将其内生化,认为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另外强调了技术在空间上的扩散,经济集聚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建立的扩展的RWM理论模型认为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相邻地区的加权储蓄率加权人口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