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霄梅 《特区经济》2010,(5):190-192
本文基于对广西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农户融资的资金来源、用途、成本、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局部地区独特而有效的运行机制,证实了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定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经济欠发达典型地区——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8个地区的85家农村中小企业和508户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甘肃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为满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起到主要作用,并深入剖析其面临的问题.文章指出,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体系、拓宽农村民间投资渠道、建立监控民间借贷利率制度和加强监管等是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莉 《特区经济》2011,(8):64-65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而非正规金融以信息优势、成本优势、效率优势深受中小企业和农户偏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缺口,促进了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非正规金融也存在规模和范围狭小、道德风险、法制欠缺等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适度监管,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新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地域、民族及文化特征。文章从资金的可获得性、借贷频率、借贷利率等方面分析新疆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涉及的主体关系分析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是农村金融环境的产物。在这个金融环境中包括以下几个主体:政府(或监管部门)、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主体(个人或者机构)、农村资金的需求者以及农村资金的供给者。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如图所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6.
范川琪 《中国经贸》2010,(20):145-146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农民融资难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在政府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建立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得以生存并迅速发展。客观地来说,非正规金融组织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发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非正规金融的特点出发,主张因势利导,为非正规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扩大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额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波 《特区经济》2009,(4):162-163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贷款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外流、载体的缺乏、风险失控、政策法规的缺失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小额农户贷款持续发展。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缓解农业金融贷款需求,补充替代非正规金融,补充正规金融,改善信贷分配不平,本文提出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程度很低,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参与度更低。已有的研究认为正规金融部门实施的信贷配给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而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农户偏好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是出于成本收益的算计,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越贫困的农户越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此外,还运用数理模型论证了该命题在理论上成立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相关调研资料的梳理及实地调研为该命题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形态。在甘肃省农村社会中,正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资金覆盖范围和供给能力不足,而非正规金融缺乏规范性。所以,甘肃省应该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加大资金覆盖范围和供给,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建立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效用论供给视角论证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共同作用下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说,现阶段政府应适当支持和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这有助于整个地区金融效用的提高;而对于较发达农村地区来说,政府应鼓励正规金融的发展,创造商业性金融竞争格局,逐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选取1988年—2012年新疆伊犁地区、阿克苏地区的数据来验证该理论路径的可行性。最后就农村金融发展提出扩大面向现代农业的贷款规模、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避免农村资金的"负投资"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并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正规金融存在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得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成为大多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首要选择。在我国农户借款中,民间金融的规模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民间借款比重占到了农户所有借款的60%以上。民间金融虽然一直是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着,但却在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其经济福利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涂艳芳 《魅力中国》2012,(35):36-3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农村民间金融及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崛起,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将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状态及成因,并为此提出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收入人口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一般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以至于这些地方由金融部门提供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大多数农户在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要外来资金时借贷无门。在贫困的、经济落后的农村,一些困难农户家庭所取得的年收入,有时连满足最起码的温饱都很困难,遇到生病住院、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特殊情况,就更难以应付,于是就产生了向银行借贷的需要。可见,落后的经济水平,是致使农村产生小额信贷金融服务需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赵洁 《科学决策》2018,(10):72-94
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指标,实证分析了收入不平等 与非正规金融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显著加重了农户多维 贫困状况,采用三阶段联立方程处理内生性后,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多维贫困的不利影响依然稳健。 第二,非正规金融对农户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缓冲作用,且该效用在降低中等层次的多维贫困更 为显著。第三,非正规金融在收入不平等与农户多维贫困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调 节效应表明,农户非正规金融越多,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越小;中介效应表明,非 正规金融能够弱化收入不平等对农户多维贫困的负向影响。因此,完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 不仅缓解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而且改善农户多维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15.
佘传奇  赵鑫 《特区经济》2011,(9):176-177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供给型金融压抑,农村经济主体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非正规金融。本文在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本文认为考虑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民间金融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涂迎春 《中国经贸》2013,(8):100-101
本文利用湖北省的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行为、投资水平作为控制变量,运用了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湖北省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从而得出非正规金融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现实需求与内在缺陷的冲突使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规范的必要性.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与政策来引导非正规金融适度发展,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国家的监管体系中,充分发挥其制度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是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金融需求,弥补了由国家完全控制的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内在缺陷限制了非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国家需要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石晶 《乡镇经济》2008,24(1):107-110
在正规金融高度发达的人类现代经济社会,非正规金融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当中,非正规金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活跃发展的现实原因和本质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优化农村信贷资源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报告》2006,(257):1-18
当前正规金融体系在三农领域的资金供给程度相当有限,大量缺口是由非正规金融体系提供的。农信社是正规金融体系的主体,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不论是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均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普遍质量较差,历史包袱较重。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功能缺失、服务不足、供需错位的缺点,且从农村大量转移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