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陈潜  周康 《南方经济》2015,33(9):80-97
基于多产品异质性企业模型,本文从要素市场扭曲这一深刻的中国经济现实出发研究出口企业的贸易行为模式。研究发现:(1)要素市场扭曲通过工资效应激励了中国企业出口,并且这种激励的87%来自出口深度,只有13%来自出口广度;(2)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利用扭曲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获得了更多的出口激励;(3)在国有企业内部,扭曲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出口促进效果更强;(4)要素市场扭曲显著促进了间断性出口企业的出口,对于持续出口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要素市场扭曲是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对企业选择更多出口还是选择更高的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两种成本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工业部门2001~2007年的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质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数量具有相反的影响作用,刺激了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但是抑制了出口企业出口数量的提升;分所有制视角的检验发现,上述影响对于非国有企业更加明显;在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细致分析了中国企业出口多元化水平,并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研究中国企业出口多元化水平的决定因素。结论:中国企业多元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持续出口的企业;本土企业多元化水平高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多元化水平最高;47%-50%的企业仅出口1-3种产品,48%-57%的企业仅对1-3个贸易伙伴出口,56%-62%的企业贸易关系系数小于10,这说明中国企业多元化水平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要素价格扭曲总体上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多元化水平,特别是产品多样化水平,这一促进作用对新出口企业、私营企业、大规模企业、政府补贴企业作用更为显著。因此,从多元化角度看,要素价格扭曲在短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政府补贴、企业规模扩大是发挥这一积极意义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理论构建厂商出口决策模型,利用2005-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要素市场扭曲角度分析交通设施影响企业出口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倾向和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进入国内市场固定成本大于进入国际市场成本时,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聚焦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非国有部门企业的抑制作用更突出,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有助于带动非国有企业的出口。研究结果还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扭曲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数量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企业更大。这一结论不受内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深化背景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依然乏力这一基本问题出发,从中国要素市场存在的价格扭曲入手分析了劳动力价格相对资本价格的低估对于地区工业部门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地区工业研发强度指标的分解,从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两方面检验了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对地区工业研发强度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力价格低估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这种扭曲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的升级调整,同时也弱化了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所引发的资本深化对于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层级的促进效果,是导致中国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并未呈现出与资本深化相一致的增强趋势的重要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完全情况下,低生产效率企业退出市场,所有企业生产率趋同,资源错配程度降低;在开放条件下,Melitz(2003)认为出口贸易导致高效率企业扩大市场规模,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从而降低行业内资源错配程度,这是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贸易利益的一个新维度。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验证上述结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我们发现,中国资源错配程度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出口贸易反而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这在高强度出口行业以及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负面影响有增加的趋势;出现上述与理论预期不符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动力的"非市场性",即由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政府政策干预等非市场因素推动的中国出口奇迹,其最终结果进一步导致了更深程度的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政策着力点应从强调贸易规模转向强调贸易利益,培育企业出口的可持续的市场化动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构建出口模型,并使用全国各县市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估计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分位数,检验了国内市场分割和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市场规模和市场分割后,生产率是企业决定是否出口和出口程度的内在因素,市场潜力具有显著的母国市场效应;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产生扭曲激励作用,降低了国内规模经济培育企业出口能力和企业根据自身效率提高出口的内生动力。分位数回归揭示了出口密集度不同的企业对生产率和国内市场依赖的差异。本文既有助于解释"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也为政策研究提供了若干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提出了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创新绩效的几个假说,利用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及中国高技术产业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多种面板计量方法,经验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显著地抑制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且对创新绩效较低地区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在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经济绩效较好以及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企业中,其抑制效应较小;企业特征对于要素市场扭曲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成为规避要素市场扭曲的创新抑制效应的关键因素。因此,进一步推动中国要素市场发展以及适当改变企业规模等企业特征,对提升中国产业创新绩效及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维任务、两层次代理与企业的内部激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Aghion和Stein(2008)的多维任务模型为基础,引入两层次代理关系,考察了委托人推断代理人能力对企业内部管理者激励和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外部投资者推断管理者能力会引导后者迎合外部投资者的要求来配置资源和精力,从而扭曲企业内部管理者的激励和行为,降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创造的经济价值。本文分析强调,其一,企业子部门在多维任务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差异越大,多层次代理关系下的激励失当和行为扭曲的可能性及扭曲程度越增大;其二,为了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者精力配置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CEO倾向于增强对现期绩效的激励程度,降低对将来显现绩效的激励力度,这导致了与高层次代理人(CEO)相比,低层次代理人(子部门经理)更加关注现在而相对忽略长期绩效。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要素价格扭曲的理论框架下测度了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并实证分析其对出口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劳动、能源、资本三种要素价格扭曲的变化在数值上都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第二,从要素整体价格扭曲的出口效应来看,要素价格扭曲对出口具有正向效应。第三,从三种要素价格扭曲对出口的影响来看,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国有企业出口具有正向效应,且该正向效应高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价格扭曲对国有企业出口不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影响,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具有正向效应;能源价格扭曲对国有企业出口具有负向效应,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则具有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制度扭曲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将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的制度层面因素引入Melitz以及G-H-S模型,构建了一个转型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模型。文章证明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导致技术能力较低(规模较小)企业偏好于代工或贴牌方式的出口加工贸易,而使技术能力较强(规模较大)企业倾向于选择自主构建品牌并将产品销售国内或国外市场。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条件下,更多相对低技术能力企业"挤入"到代工或贴牌的出口加工贸易生产;相反,从事构建自主品牌且产品销售于国内市场的高技术能力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形下这类企业被完全挤出市场。这似乎说明转型背景下某些"特殊"制度层面因素是导致中国本土企业出口扩张的重要内生激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安徽本土中小出口企业的先进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对于提升安徽中小出口企业竞争力,促进安徽本土出口企业的跨国经营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产品差异化低、利润率低下的安徽家用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先进经验为例探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各生产出口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本土企业研发活动能否推动企业出口?企业研发活动对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本文运用中国工业部门20012007年的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中国本土企业研发对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本土企业研发对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标准化系数可知,企业研发对扩展边际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说明中国本土企业研发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扩展边际上。本文在进一步分视角研究中发现,针对不同的样本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系统考察了企业财务约束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通过运用面板Probit模型我们发现,财务约束是导致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外资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则不受财务约束的影响。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是畸形且不可持续的,不仅不利于我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与自主品牌的构建,而且可能限制其有效利用本土市场效应来获得发展的空间,从而固化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竞争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姚洋  章林峰 《世界经济》2008,33(3):3-11
本文利用中国分类企业出口海关统计数据,以Lall技术分类和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结果表明,此前研究中国贸易竞争优势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本土企业在各产品和各技术层面上的真实国际竞争力;本土企业虽然在整体层面没有我们原先设想的那么乐观,但保持了出口技术水平的绝对增长以及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对追赶,存在一定的出口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在跨国分工加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并没有在国际分工链中成为受害者,其竞争优势在循序上升。  相似文献   

16.
贺灵  柏华 《科技和产业》2023,23(1):7-14
运用2008—2019年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对要素市场扭曲和制造业升级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制造业升级的本地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制造业升级存在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地理上的聚集特征,且要素市场扭曲在各地区间存在竞争示范效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内在的惯性及自我扬弃特征,前期升级水平对当期的升级进程具有动态影响。从全国范围考察,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本地制造业升级步伐,且长期效应超过短期效应。相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各自在要素市场扭曲互动策略上的差异致使本地要素市场扭曲对外地制造业升级反而存在正向空间外溢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正的调节作用,它能弱化扭曲效应。从分区域层面考察,东部沿海各省区其要素市场扭曲度要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其对域内制造业升级的抑制作用相比中西部地区要小。最后,从增强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促进要素市场发育及完善区域自身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政策作为市场准入管制放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市场准入管制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排除同期重大政策干扰、缓解自变量识别以及考虑不可观测因素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渠道在于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效率和促进产品市场竞争。在改善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渠道方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得益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和金融市场抑制的矫正。异质性检验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市场分割程度严重、地方保护水平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研究表明降低市场行政准入壁垒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素市场扭曲不仅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资源配置,而且还影响其对外开放的经济福利。本文从要素市场扭曲测度的角度出发,依据“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要素市场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分布进行了测度。结论为:中国现阶段要素市场扭曲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在对外开放中所应该取得的福利。因此,在短期内适度的贸易政策将有助于缓解国内要素市场的改革压力,而从长期来看,改革要素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文章考察了我国企业通过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模式进入全球商品市场的选择效应。从行业技术程度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现实情况,重点探讨生产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进行国际化的影响作用以及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样本中企业在出口模式下的选择效应表现得相对较弱,在传统行业中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悖论";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下生产率的选择效应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而且在高新技术行业中这种选择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传统行业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以及前期在出口市场准备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上游中间品市场的动态变化视角在理论上分析了外资自由化对本土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影响,并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使用多期倍差法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本文证实,外资自由化政策引致的外资流入将在短期内引起中间品市场竞争效应和长期中间品供给扩张效应:中间品市场竞争效应使得一部分本土企业原先的本地采购被挤出,进而转向进口市场,导致其出口DVAR下降;长期来看,外资流入产生的中间品需求刺激上游行业产能扩张和中间品价格下降,促使本土企业采取进口替代,进而抵消其对出口DVAR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外资对本土企业出口DVAR的动态效应,反映了外资流入冲击国内中间品市场、进而撬动上游行业扩张的动态进程,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种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