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研究企业出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提出数理模型来分析生产率对出口的决定机制,再通过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检验企业生产率对其出口决策以及出口规模的影响。结论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使企业更具有能力选择出口,但是在自由决定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市场时,企业未必会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选择出口;对于全体样本,实证检验认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是负相关的,对于出口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也认为企业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是负相关的。这样可以看出,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区域间贸易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的地区市场销售行为。给定贸易成本和市场规模,企业能否进入区域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异质特征。基于新近发展的新新贸易理论和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个独特企业调查数据库,本文考察了影响中国企业进入国内区域市场行为的因素。回归估计显示,在控制了双边地理距离和销售省市区的市场规模以及多个维度的固定效应之后,企业进入国内区域市场的可能性随着其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企业的规模、资本密集度、所有制、年龄、出口和广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市场分割拖累了宏观经济发展,而微观层面的系统分析仍然缺乏。本文利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地考察了市场分割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的影响,发现市场分割显著地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样本期间,市场分割程度降低了45%,贡献了约16%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我们还研究了这种负向影响产生的渠道,发现市场分割主要通过抑制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研发投入、过度保护国企和增加寻租行为等渠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同时引入了市场潜能和市场分割,将Krugman的"母市场理论"与中国的出口现象结合起来,结果发现,市场潜能和市场分割对出口的影响呈现出一种U型的非线性关系。即当市场潜能较小且市场分割较大时,市场潜能的进一步缩小会促进企业被动出口;当市场潜能大且市场分割小的时候,市场潜能的扩大也会促进出口增加,但此时企业首先可以在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进而会主动积极出口。当市场潜能较小时,市场分割的加剧也会促进企业被动出口;当市场潜能较大时,市场分割的减弱也会促进企业主动出口。  相似文献   

5.
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是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前沿的一个方面。本文以Melitz(2003)、Helpman el at.(2004)的研究为基础,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相结合,用以研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同时选择以出口与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出口方式,生产率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以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且不同方式下的风险差异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产生"空间效应"。此外,文章采用差异系数分别从国别(地区)和行业角度比较了出口与FDI的风险,得出总体上出口风险小于FDI的结论。以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内容,并为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库,对62927家参与出口市场的企业,应用FE和GMM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出口强度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出口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时,出口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企业出口强度进一步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文章还研究了加工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企业"出口中学"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大量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文章对《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新乡市的数据进行删选和匹配,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对新乡市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新乡市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产生悖论的原因与资本密集度有关,且随着资本密集度的增加会减弱生产率悖论。另外,企业现金流动性与出口选择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金融环境和平均工资与出口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以后,生产率就被看作是决定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有能力选择出口.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均值要低于非出口企业,即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运用两种方法,其一是计算比较生产率法,其二是运用统计方法检验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为了结论的准确性,我们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注册类型、分企业规模检验.最后检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在大部分情况下低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在很多时候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或者与非出口企业无差异;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规模正相关,但是在控制其它可能影响出口的因素后,则变为负相关.这些都是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频繁发生的进入与退出出口市场决定了企业出口行为呈现出序贯特征,即企业出口概率不仅依赖于当期出口决策,而且还取决于以前时期企业的出口行为。显然,忽略企业不同时期的出口连续性,将难以准确评估企业出口决策的转变。本文基于序贯决策模型,以新出口企业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生产率优势与企业出口动态决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企业的确需要以生产率优势来克服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但是生产率并非是决定企业出口延续的关键因素。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这一核心结论,即生产率优势对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短期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企业长期出口却没有产生同样重要的作用。本文为审视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动态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1999~2003年全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为了得到有效的实证结果,我们采用了OP方法及动态面板GMM估计,特别控制了零贸易观测值产生的估计偏差。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出口经验和企业生产率是影响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3个重要因素,其中企业规模是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要小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出口经验,企业区位和外资企业虚拟变量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扩张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而非依赖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出口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增长。  相似文献   

11.
理论分析表明服务进口和出口对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服务进口通过行业内资源再配置效应、内生技术选择效应和竞争效应能够促进服务业生产率提升,而服务出口通过资源再配置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综合作用方向不明确。进而采用中国服务业细分部门2004~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控制影响服务业生产率(TFP)的国内和国际因素后,实证考察了服务进口和出口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增长过程中,是服务进口(而不是服务出口)发挥了显著地促进作用,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在控制变量中,只有行业平均实际工资和资本密集度一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鉴于服务进口和出口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差异和实际表现差异,当前我国更应注重服务进口的生产率提升效应,但长期来看应始终坚持服务进口和出口的"同时并进"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鉴于中国转型时期特有的制度因素,本文采用2004年中国地区行业层面的数据检验了市场分割制度安排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会通过一些行业特征抑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机制是要素的非自由流动导致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和最优的生产要素进而影响其规模化生产和生产效率甚至技术提升,导致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下降。而产品市场分割一方面也会通过此渠道抑制出口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严重的市场分割也可能迫使企业放弃国内市场而不得已以出口来获得规模经济和利润,两者相反的作用导致产品市场分割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交通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构建了一个从市场分割视角出发的研究框架,利用2000-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交通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程度市场分割下交通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以铁路密度与公路密度衡量的交通发展提高了地区间的交流,对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会受到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继而根据"冰山成本"模型定义了市场分割指数,发现其对地区发展的倒U形非线性影响作用于自身的同时,也使得交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存在异质性,相比于发达地区,交通发展在TFP水平较低的省份更能够发挥其正向影响,中部与东部地区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应加强"新基建"的比重,尽早摆脱边际效应递减的困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2004-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数据,通过扩展Olley和Pakes(1996)的模型,修正了以往分析中普遍存在的选择性偏差;运用出口产出比来测算企业的出口,结果发现出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实证研究显示,出口企业有着比非出口企业更高的生产率,但这种生产率优势一般在出口企业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因为进入市场之后出口企业显著提高了生产率.我们认为,出口效应不显著的原因除了中国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外,可能更在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企业会有更高的价格加成。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估算了企业层面的价格加成,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估计方法,考察了出口行为对企业价格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并未因为进入出口市场而获得价格加成溢价;在进一步考虑产业要素密集度、企业出口密集度、所有制性质后发现,只有资本密集型的内资企业在由不出口转为低出口密集企业时将收取更高的价格加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服务领域,利用服务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对服务企业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显示出与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正相关关系,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越大;同时,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以及服务业的竞争优势都是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所有制是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小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生产率对国有企业获得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进入出口市场的竞争力越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Helpman et al.(2004)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数据印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企业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的方式选择问题。研究结论显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选择FDI方式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内某个(数个)东道国,并以它(们)为贸易平台将产品出口至区域内其他国家;生产率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选择出口方式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所有国家,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不进入国际市场。此外,贸易成本与市场规模等外生变量对企业进入区域一体化市场的方式选择也产生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出发,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考察。使用倍差分方法对企业出口学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即使加入研发、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等控制变量,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进一步使用出口量代替出口行为后,出口学习效应也仅在一般贸易企业显著,而在加工贸易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论在改变企业的行业、所有制和地区等特征后仍较为稳健,这说明仍需谨慎对待出口学习效应的本土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徐蕾  尹翔硕 《南方经济》2012,(10):214-227
本文针对中国的数据,对Melitz(2003)的模型进行拓展,从贸易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内外贸市场选择问题。由于国内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在国内市场经营的固定贸易成本甚至超过出口固定成本。本文采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内外贸企业销售费用的差别,说明国内贸易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贸易的固定成本,并以此推出内销企业的生产率较出口企业高的原因。本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logit模型,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制造业整体样本及纺织服装制造业样本进行检验,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市场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只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企业生产效率更高,国外市场更低的销售费用促进了企业出口,不同市场的贸易成本差异会对企业市场选择有重要影响。不同年份的数据,以及分企业性质和剔除纯出口企业影响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