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基于内生劳动供给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劳动供给模型中假定居民可以将一定比例的收入以资产的形式持有,以此来分析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汇率变动对均衡就业水平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和其临界值的相对大小。由于我国的现实条件所限,当前中国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较大,因此汇率升值将不利于我国就业,1980年至2005年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2.
合理化就业结构是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最高保障,也是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提高我国就业总量的一个必经之路。文章认为,货币政策存在就业结构效应。无论是产出渠道还是技术进步渠道,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最终都是通过投资渠道进行传导的。通过分析贷款基准利率R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贷款基准利率R、货币供给增长率RM2与各产业就业量之间的实证关系对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第一产业就业量,不利于第三产业就业量的增加。因此,提出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2001~2010年季度数据,通过使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方差分解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长期内我国货币供给的变化与物价和产出的变化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同时存在一个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货币供给增长率是物价水平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即长期内货币供应量仅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货币政策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与家庭风险偏好之间的关系,在DSGE框架下运用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等方法分析不同风险偏好条件下利率冲击和货币供给冲击等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货币政策方面的冲击解释了中国经济的大部分波动;其次,代表性家庭风险偏好越小,经济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反应越灵敏。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Morlet小波时频相关性分析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个维度检验了近20多年中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货币供给变动成为显著驱动物价发生正向变动的重要力量;M0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长期影响尤为显著,而M1和M2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短期影响尤为显著;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系统性改进;最后,本文认为,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有助于中国物价水平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7.
当一国经济衰退时,政府通常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以促使经济复苏。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联邦利率、增加贴现等手段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仉是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艟,美国经济复苏依然乏力。这与货币创造过程发生堵塞、货币倒流造成的艇础货币与M1间的升常现象宵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许经勇 《江苏经济》2002,(10):10-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支持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已基本消除,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持因素尚在形成之中,因而导致经济自发增长的能力减弱,内在收缩力度加大,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推动。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软着陆”之后,仍然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1997年以后,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爆发危机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为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保证香港经济繁荣,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在客观上形成外部通货膨胀与内部通货不膨胀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表现在出口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相对上升,而且表现在国内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相对下降。“一升一降”的互动关系,便是形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同时伴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体制转轨造成人们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预期。职工下岗、干部分流、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养老制度的改革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且都直接关系到民众个人的生存性收入与支出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手头持有一定数量资金的货币必然上升,节制甚至推迟近期消费以防不测的偏好必然强化。于是,本来就表现为供给大于需求的货币,现在变得更加供大于求;本来已经收缩的投资与消费,现在变得更加收缩。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呈回落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中央及时制定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证明了在一个包含房价的两市场动态化系统中存在焦点均衡的稳态,房价对市场均衡利率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房价对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边际影响的对比。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发现,随着房价的高涨(萧条),房地产市场将起到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放大器(衰减器)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力衰减器(放大器)的作用。经验研究显示,中国房价的外生冲击在改变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长期中房价对市场利率具有显著的反向因果影响,表明中国房价的高涨成为创造市场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调整的新动态,处于政策夹缝中的中国需要评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调整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文章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DSGE三国模型,研究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风险对冲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研究认为: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中国产出下降,消费萎缩,资本投入下降,短期通胀有可能上升,并降低就业率水平;欧洲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中国产出上升,消费下降,资本投入上升,通胀和就业率水平可能下滑;中国本国的技术冲击可以适当缓解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定向调控类的货币政策,通过差异化的策略组合来对冲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分析:1998—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的贷款总额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产出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现在中国货币政策能够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率,但只能通过货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率,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只有自身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才能作为储备资产和大宗商品的记账单位,实现其国际货币的职能。文章首先引入2013年中国占全球贸易额比重等因素,通过构建Stata模型,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相关检验证明,人民币纳入SDR后不仅可以提高SDR货币的稳定性,还可通过扩展SDR对世界主要贸易商品的计价职能以及扩大主要贸易国货币来提升其指数货币的职能,使其增强全球记账单位的代表性。另外,加入SDR也有利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组成部分以补充其流动性供给。  相似文献   

13.
李成  赵轲轲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3):88-92,121
文章主要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部分分析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模型关于货币政策跨国传输等相关问题。货币供给分为国内供给和外部输入,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变化可以分析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乘数效应影响了货币供给量。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央行调控独立性的发挥,外部货币的输入容易形成对国内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某种程度的冲击,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加。经验分析发现,美元输入对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影响到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执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的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表现特征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我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全面分析了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我国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特征。实证检验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有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越宽松,银行会承担越高的风险。而且,相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不仅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有负面冲击,而且对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有显著影响。随着政策不确定性程度的上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影响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产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增长率模型,利用年度与季度的交叉数据,对中国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同时减弱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货币当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经济开放度提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台湾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调为6.8%台湾“行政院经建会”通过1996年建设计划,经济增长率要达到6.8%的目标,并新增货币供给额10.8%。由于去年以来货币供给额持续走低,表明台湾“中央银行”须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台湾去年民间消费增长形势明显转缓,房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真实利率渠道:国际比较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真实经济有实质影响。本文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对于货币供给、真实利率和产出波动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名义利率粘性条件下,真实利率是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通过真实利率渠道来解释中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波动独特相关性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公司融资行为与货币供给内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包括公众、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模型 ,然后使用经验数据对这个模型进行检验。在综合考虑公司的投资、融资行为和政府货币政策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后我们发现 ,在 1 992至 1 998年间 ,除了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明显增强外 ,货币供给中来自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力超过了政府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力 ,货币供给表现出内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1994~2006年季度数据,分别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Taylor规则和McCal-lum规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遵从McCallum规则,Tay-lor规则不适合我国国情。这意味着,如果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得到的McCallum规则的各种参数和通胀缺口、实际汇率、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等变量的预期变化,测算出合理的基础货币增长率,这将为调控基础货币供给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个人保险的消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居民所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降低了其消费倾向,而保险可以使居民通过支付少量金额的方式来转嫁风险,因此消费者就没有必要再为了预防那些未来的客观风险因素而储备货币,而将这些已经通过购买保险所取代的货币储备用于消费,从而使保险的消费效应得到发挥.本文对我国个人保险对启动居民消费的贡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