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信贷行为反应与分布特征,发现货币政策仅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有显著影响,且规模越大、股权资本越多的银行对货币紧缩姿态有更大的信贷行为反应,这隐含当银行业结构高度集中或监管当局实施严格的监管资本约束时,货币紧缩政策能较大地降低银行业的信贷供给。在政府普遍的隐性保险保护或支持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均由准备性的"保险"储蓄构成,货币紧缩未能显著降低或改变其储蓄基础与构成,其信贷缩减与银行借贷渠道隐含的微观传导机制有所不同。在央行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即使市场观测到的银行信贷供给有重大调整或变动,那很可能是在央行货币政策姿态的暗示或督导下,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其信贷供给计划的主动调适,而非对其资金来源结构进行被动调整以适应信贷供给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上半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目前,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已适度放宽。这显示出货币政策有轻微放松的迹象与信号,预计央行近期不会加大紧缩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的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3.
林莉芳 《改革与战略》2011,27(10):74-76,82
2011年,国家多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实现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收缩银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谋发展上面临挑战。文章通过研究紧缩货币政策下缓释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压力的工具,达到维稳银行大客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垄断竞争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银行在受到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重约束条件下,在面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最优信贷决策行为。通过构造贷款市场总体均衡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当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要求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表现出有效性;而当贷款市场中的银行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或存款准备金率要求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则表现出无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随之而来的是信贷紧缩,尽管欧美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至今无法改变这种信贷紧缩的局面。中国则不然,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突然转向,即在央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立即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或超高速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业主要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构成,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指中、农、工、建四家国有银行,这4家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绝大的比例,中小商业银行包括12家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华夏、光大、民生、交通、广发、深发、浦发、招商、福建兴业、中信实业、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3家,外资银行是指外资,合资的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开设的分行,至2001年4月,我国境内的外资合资银行已有13家,外国银行分行157家。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为主的非存款负债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大大弱化了货币乘数论的有效性,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研究货币乘数论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对于央行能否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这一点,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论据都不充分。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同业负债、理财业务以及出售持有债券获得流动性支持等外部融资渠道的存在,商业银行贷款并不一定受到存款约束,导致传统的货币乘数论失效。在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降低的前提下,我国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央行只有对商业银行等主体的放贷行为和货币创造能力实施有效控制,货币政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反映中国影子银行本质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影子银行的内在扩张机制,并依据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实践设置三种资本监管政策,分析资本监管政策的福利效应并评估双支柱调控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信贷政策冲击和资本监管冲击都会给予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空间,刺激影子银行扩张。相比静态资本监管政策,动态资本监管政策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但表内资本监管政策因驱动影子银行规模激增,致使政策效力被严重弱化,其社会福利增加效应小于全面资本监管政策的该效应。基于拓展的政策前沿曲线分析可知,动态资本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支柱调控能够增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尤其是全面资本监管政策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监管套利、抑制影子银行无序扩张来协调货币政策稳定经济金融的效果最为显著。本文研究为我国探索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和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2008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出现重大逆转,即由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从2008年9月份开始,央行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从而使得2008年11月之后,商业银行信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宗强 《中国经贸》2011,(12):102-103
在我国现有银行业监管架构和采取信贷规模管控的调控方式下,调控行为、监管行为和监管目标会明显影响信贷规模进而影响银行业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可能在基础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引起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动。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行为、监管行为及其所指向的目标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完成货币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娜  马莹莹  张宁 《南方经济》2018,37(8):29-46
近年来我国房价的持续上涨促使大量资金借道影子银行体系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了金融体系内系统性风险的集聚。有鉴于此,文章构建了内生化房地产商的DSGE模型,以此探讨影子银行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融资利差增大、房地产需求的扩张以及紧缩的货币政策冲击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向影子银行转移,促使融资杠杆率提升,加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因此,目前我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合理引导预期稳定房价,有利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然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随着影子银行融资利率的下降而出现下降,说明影子银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效。文章研究结论对引导我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加,我国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出了诸多挑战。通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综合指数作为我国资产价格的代表,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资产价格对货币供给冲击,阐明了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以及央行货币政策中的资产价格机制,因而货币政策必须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成  赵轲轲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3):88-92,121
文章主要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部分分析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模型关于货币政策跨国传输等相关问题。货币供给分为国内供给和外部输入,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变化可以分析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乘数效应影响了货币供给量。外部货币的输入影响央行调控独立性的发挥,外部货币的输入容易形成对国内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某种程度的冲击,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加。经验分析发现,美元输入对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溢出效应,影响到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执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袁仕陈  范明 《世界经济研究》2012,(3):28-33,40,87,88
中国央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普遍的观点是,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严重削弱了中国央行控制货币的能力。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递归法,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尽管国际资本对央行净国内资产的抵消系数高达-1.014,但央行的冲销系数也达到了-0.985,这意味着货币供给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甚微。对广义货币的检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货币供给主要源于央行的国内信贷而非国际资本。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货币供给量、分析银行利率等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对探讨我国货币政策调整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建立货币政策变量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数量联系,对于央行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资本市场,使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建立在更为科学的量化基础之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等方面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上半年,经济金融总体高位运行,政府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准备金和税率等多种手段,基本上保持了货币供给的总量平衡,保证了信贷投向的合理分布。但当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逐步显现,下半年央行应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抑制通货膨胀,限制资产泡沫的大规模形成。  相似文献   

17.
信贷资源错配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而不确定性冲击会加大错配的程度。本文基于中国典型事实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不确定性冲击作用于信贷资源配置的机制。研究发现:(1)不确定性冲击上升会影响银行对于风险的认知和判断,使得银行权衡高低生产率企业之间的风险等信贷需求方因素,导致其信贷供给行为在两类企业间存在着差异,进而使不确定性冲击产生信贷资源配置效应;(2)面对不确定性冲击,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通过结构性财政政策实施担保和救助能够有效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改善高风险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改善投融资预期,缓解信贷资源错配程度。  相似文献   

18.
董积生 《西部论丛》2007,(12):48-49
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今年来央行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前10个月,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隹利率由252%上调至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7.29%,发行央行票据3.84万亿元,1至11月央行还先后9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9%调升至13.5%的历史高位。此外,相关部门还通过发行0.8万亿元特别国债等措施紧缩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尽管如此,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我国流动性过剩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长仍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紧缩性调控措施还会进一步出台,这无疑对还处于转型中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我国实行了“从紧货币政策”.其核心在于紧缩信贷。加强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避免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能有效减少银行经营的周期性、结构性波动风险.为中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20.
巴塞尔协议对于资本监管概念的提出为银行经营及金融稳定做出了贡献,引导金融机构的风险研究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我国银行业自实施独立监管以来,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在加强市场监管约束机制、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对于资本充足率的有关要求对银行信贷供给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不利因素可能侵害经济增长及金融稳定.文章运用银行资产组合的均值方差模型,并结合我国信贷供给的实际变化,分析了银行监管领域自采取资本充足率监管方法以来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