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并发布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报告背景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湖北省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湖北省各地级市(州)的财政能力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影响财政能力差异的最根本因素,而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这启示我们在设计财政均等化制度时要注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因素对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熊昕  安钢 《北方经济》2009,(2):13-15
本文采用湖北省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湖北省各地级市(州)的财政能力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影响财政能力差异的最根本因素,而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这启示我们在设计财政均等化制度时要注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因素对财政能力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和房价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中国城镇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制度性因素。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城镇住房价格持续上涨,本文发现较高的房价水平与较大规模的土地财政相联系,而土地财政的形成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密切相关。本文将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和房价纳入一个经济系统,采用1999—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分税制背景下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以及土地财政对房价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分税制改革引致的扩大化的财政分权度是导致房价持续过快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制度性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土地财政是联系分税制改革和高房价的中间变量,在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房价的多种因素后,估计结果依然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和房价水平置于同一框架来研究推动中国城镇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制度性因素。本文发现,较高的房价水平总是与较大规模的土地财政相联系,而土地财政的形成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密切相关。在对上述经验事实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00—2008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城镇房价上涨的多层次因素,在控制了经济基本面、城市化率和地区竞争等其他潜在影响房价的因素后,经验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集权化改革是导致房价持续过快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制度性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土地财政是联系分税制改革和高房价的中间变量。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财政分权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和估计函数形式的设定均是非常稳健的。  相似文献   

6.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土地财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其扩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次增加;同时,城镇化还会强化土地财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提高城镇化本身则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还存在城镇化的门槛特征,在城镇化率较高阶段,提高土地财政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弱于城镇化率较低阶段;土地财政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效应。研究建议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统筹土地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涉农支出比例,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1999—2011年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分权是土地财政形成的重要诱因,财政分权对土地财政规模膨胀具有显著正面的激励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土地财政对中国城镇化率具有正向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地区效应差异,从东部地区来看,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而在西部地区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财政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已经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欠发达地区降低经济发展中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界定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其次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各地的资源、地缘、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同时借助国家分税制、土地制度以及官员政绩考评机制等制度层面的改革,为欠发达地区降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陶然  袁飞  曹广忠 《世界经济》2007,(10):15-27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土地制度与政府间行政管理、财政体制安排对地方政府大规模协议出让土地的激励,并讨论了区域间政绩竞争和地方禀赋条件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我们考察了地方政府协议土地出让对地方财政的当期和滞后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差异。本文还对目前中央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体制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初步评估,指出了现有政府反应的局限性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2006~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分东、中、西部地区两个视角考察了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邻省份财政分权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具有政策模型效应;从整体来看,财政分权并没有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但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转移支付和人口密度对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仅取决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公众需求和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运用统计数据,对影响安徽省居民消费率因素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①城镇化水平、劳动流动性、财政倾斜度、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所占GDP比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恩格尔系数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2409、0.012198、0.001261、0.020864、0.012618、0.043926、0.000054;②少儿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具有负向关系,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1697;③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劳动流动性、城镇化水平为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姚昌义 《发展》2008,(4):93-94
一、影响甘肃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宏观因素 (一)甘肃财政拮据甘肃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均GDP为全国倒数第二名,经济欠发达造成了财政拮据,对省内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最能代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我国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相当大,2001年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上海(37382元)是甘肃的8.98倍。省土地面积只有甘肃省的40%左右,实际可支配地方财力远超过甘肃省;西藏由于情况特殊,有国家和兄弟省的大力支持,其人均财政支出高达2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人口红利”逐渐褪去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新型人力资本能显著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其中,政府科技支持度和政策关注度起正向调节作用,自主研发、知识吸收、知识溢出起中介作用;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东部地区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发现,当前阶段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引入关系数据范式,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全样本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有力途径。分区域考察显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驱动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南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大于北方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改善对缩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地区差距均存在显著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政府热衷于土地征用的经济分析,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解释其根本原因,接着分析当前地方财政结构,揭示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再深入探讨土地财政驱动了哪些政府经济行为。不可否认,地方政府收入行为、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和招商引资行为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解决发展成果共享的问题,最终落脚点应在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存在的问题和显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中部六省的“人口-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 “土地-人口”“产业-土地”转型的协同演化基本同步,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度有待提高;应以经济发展和优化城乡之间的土地分配关系为主要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不同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地发展经济和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定位,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发展合适的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促进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报告背景 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重考量和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卖地冲动”,其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甚至是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主要渠道,即当前被外界所诟病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湖北省十二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现阶段推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讨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通过Vensim PLE软件构建成本分担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各地区相关主体的因果反馈关系和未来发展走向。研究发现:(1)在保持各项成本和收益增长率不变情况下,社会和政府每年至多负担4%-6%新增流动人口市民化;(2)为减轻个人、企业等社会主体压力,各项经济成本应一定程度向政府部门倾斜;中央需通过增加财政事权比例,鼓励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3)各区域因自身条件和国家政策等异质性面临不同程度财政压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可依靠自身财力实施高市民化率,财政缺口较大地区需借助中央支持推行就近城镇化,但中部地区陷入地方自身财力缺乏和中央财政支持不足的两难困境。文章建议从财政开源、财政分担、财政转移等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由此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城市建设的载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低,与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建设休戚相关。成都的土地用途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在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因此从土地利用角度为成都市健康发展出谋献策就有其重要性及必要性。鉴于土地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文章梳理了土地研究方面的文献,结合成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