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打破“以邻为壑”,探究协同治理模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性选择。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共建、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共保和高水平协同开放五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测度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分析2012—2020年长三角各城市一体化水平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并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揭露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长三角东部城市一体化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较高城市主要集中在早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省域间差异;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模式趋向于常态化参与一体化发展,政府奖励并不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2.
杨波 《改革与战略》2012,28(3):115-118
以高铁为代表的城际轨道交通,将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可达性,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紧密,有利于引导城镇以中心城市为辐射节点、沿着轨道交通线路聚集,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从而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城市群网络的均衡分布。在高铁与城际轨道构成的1小时城市群内,通过整合资源、配置要素,以一体化的方式进入全球城市网络和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整体能级提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崛起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骆玲  史敦友 《南方经济》2015,(3):120-128
本文依据产业分工对城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演化规律,并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借助亨德森城市群模型比较分析了两大城市群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与其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心城市产业定位与城市群产业分工角度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外资空间演进对城市群发展的推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在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仅限于在少数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大中城市,其特点是孤立的与静态的,没有形成外资主导产业链,对城市群的发展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20多年的磨合,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外资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出击,根据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定位开始加大在长三角的扩张力度,加强其各布点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客观上强化了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一直受制于区域壁垒的情况下,外资的空间]进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响  严广乐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42-4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集聚与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按城市流强度数值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2006—2008三年间,上海、南京等部分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已明显表现出多个都市圈绵延发展的态势,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7.
李珂珂 《发展》2007,(11):106-107
城镇集群化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高级模式,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规律性表现.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城镇集群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经过了摸索、整合、规范化发展的阶段,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强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大城市群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整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按照我国沿海大城市群的演进趋势和合理布局的需要,借鉴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和整合的经验,我们认为,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大城市群在内的环渤海城市圈,与长三角和珠  相似文献   

9.
胡勇 《浙江经济》2007,(11):12-13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自身、核心城市与城市群一般城市之间、城市群一般城市之间以及与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关系亟需处理好,确保城市群又好又快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以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邮电业的产业密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泛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邮电业的产业密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长三角城市群邮电业的产业密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由北向南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邮电业的产业密度随距离逐渐衰减,且衰减速度呈递增趋势。产业密度扩散核心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其邻近腹地,城市群中心的产业密度大小同时又决定了产业密度空间扩散的速度及范围。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产业密度逐渐增大,但不同区域间仍有较大差异,主要受生产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沿海地区除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以外,还正在形成沈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福建沿海城市群等等大大小小城市群,随着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到2010年全线通车,几大城市群之间联系将更加密切,中国沿海地区正在形成跨度最长的城市密集地带。因此,当人们十分关注长三角城市群对宁波作用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到沿海城市密集带形成和发展对宁波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然后指出城市群空间层级对城市存在重大影响;接着引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从城市地理空间、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及城市开放度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城市群的空间层级结构,并应用该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层级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瑞娟 《改革与战略》2009,25(6):118-121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地区分割比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首先各地应该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撤除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再次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各城市应该有所侧重,进行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4.
陈艳 《宁波经济》2006,(1):18-19
"长三角"地区是全球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主要城市在经济上联系密切。在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长三角都市圈各城市更是以此为契机,掀起了区域合作的热潮,进一步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和思路,旅游业则成为各城市优先合作发展的产  相似文献   

15.
未来区域发展思路要从着眼于省内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转向立足于整个长三角甚至全国,按照长三角一体的产业带和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发展布局,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抓紧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发挥三大都市和浙中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2009,(3):F0002-F0002
杭州东站扩建工程的建设,无疑将成为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发展的助推器,拉进杭州与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城市群的距离,杭州单打独斗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将和“长三角”城市牢牢捆绑,参与地区、世界城市群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着重从不同的空间层次,比较结果的差异。文章选取代表性的人均经济指标,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城市群的认识正处于由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城市和城市群本身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在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除了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等有形的变化之外,更大的变化还在于城市功能尤其是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无形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行政区界分割明显和城市密集度高两大基本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由此而放大成区域整体集聚辐射的强大的场效应,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化框架正在长三角城市群显现。以“环太湖城市圈”为标志性特征的“网络城市”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主要城市形态,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应高屋建瓴及早规划,各城市政府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力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反映较大城市整体人口占比情况.研究依据城市指数和位序一规模法则设计了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同时借助齐普夫定律对城市群的整体集中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最为合理.而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均偏离住序一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着重从不同的空间层次,比较结果的差异。文章选取代表性的人均经济指标,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