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解析“民工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我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其背后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从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三个方面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2.
农村兼业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就已存在,表现为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农为主,自给自足。但其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方式,却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早容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7):66-68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几乎受到致命性打击。而这些企业是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遭遇空前困难,出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回流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城市化的进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问题及其对我国产业转移与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稀缺,人口学家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近年来的“民工荒”现象是否说明在我国这一转折点已经来到了呢?导致用工紧缺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扩散产生什么影响?这可以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结构性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用工短缺现象虽然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产业的转移与扩散可能带来的影响仍然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大学生失业现象,并且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一热点问题的成因,运用经济学中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供求理论和失业理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农村工作同时又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滞缓,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农产品出现阶段性过剩,价格持续低迷,务农效益下降,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象我省这样农民收入大头来自农业的省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更大。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省农业委员会、省劳动保障厅和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等单位…  相似文献   

7.
史青 《特区经济》2005,(5):213-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受到阻碍,一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公共政策直接造成的结果。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才能有效地解除障碍,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虽然很多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持续不断的"民工荒"并没有得以缓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此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劳动力向农外产业转移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必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结构,在转移中,如何从数量和质量上把握好农业劳动力结构,使之与农业的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劳动力的转移特点及转移后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一个模型及其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转移现象,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文章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结合所构建的模型对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模式加以分析,解释了农业劳动力回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用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曾庆学 《特区经济》2006,(12):168-170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核心。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评述,以期对我国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奇瑞汽车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国际全球金融危机对汽车产业形成致命打击、汽车产业濒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之下,奇瑞公司逆势而上,做出如此极具风险的战略转移决策,即从2009年起实施单一品牌向多品牌的战略转移。文章试图在对品牌战略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就奇瑞实施品牌战略转移的动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探讨奇瑞多品牌战略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奇瑞多品牌战略的实施构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获得的启示,从产业关联配套与集聚力、第三产业拉动力、产业技术提升力、劳动就业促进力、产业转移的持续力五个方面对产业转移在工业结构高度化中的推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构造了评价体系,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示例作应用说明,为更好地总结广东省产业转移成效、推广发展模式和创新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踔 《特区经济》2010,(9):138-140
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必须高度关注和需要特别重视的:一是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二是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陷的根源;三是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缺陷问题的对策。文章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分化与留守儿童流变的相关性研究是对留守儿童研究的拓进。安徽省枞阳县DS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发生了横向上的职业分化和纵向上的岗位分层,初步形成了自立门户的工商业者、企业白领和完全依赖受薪的苦力从上到下的蜡烛台式的分层结构。留守儿童就是父母为外出务工谋生的农民工而守望着家园的法定劳动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流变即是留守时期里发生的留守儿童由“留守”到“非留守”或非留守儿童由“非留守”到“留守”等的变化及其结果的确定。留守儿童次生于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变决定于农民工分化,留守儿童流变的方向及其结果的确定也决定于农民工分化流动的水平及其分层位次等。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前提是农民工的销镕。  相似文献   

16.
职工持股,是指公司职工持有其所在公司的部分股份,并据此参与企业管理、监督并分享利益的一种产权制度。职工持股会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必须科学界定其法律地位和性质。  相似文献   

17.
温晓燕 《特区经济》2011,(1):299-30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然而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却屡屡发生。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却忽略了社保体系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的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本文主要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来探讨农民工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认为国家在农民工社会救助方式的选择上更应侧重于机会和服务的提供,而不仅仅是现金和实物的供给,通过外力开发内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在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出台的政策变迁,以及这个问题的解决进程,指出流动人口女子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并从转变流入地政府观念、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数量监控等方面提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part-time workers performing similar types of jobs to full-time workers in the same workplace. We use data from Japan's Survey on Diversified Types of Employment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First, why are firms increasingly employing part-time workers in jobs traditionally offered to full-time workers? Second,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ers taking these jobs? As for the former, it is primarily service sector firms using this new work relationship. Interestingly, there is evidence that manufacturing firms are outsourcing in lieu of hiring domestic part-time workers. On a positive note, we find evidence that part-time workers are screened by firms for full-time jobs. As to the second question, the workers are primarily professionals working long hours. As an aside, based on our data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part-time worke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voluntarily employed in full-time jobs than in non full-time jobs. J. Japanese Int. Economies 21 (4) (2007) 435–4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