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昕懿 《商》2014,(7):180-180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第76条首次规定了股东资格继承制度,为长期以来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股东资格的处理问题提供了初步指导。但是,这条规定仍存在着条文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对出资继承人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公司僵局的形成,此时又该如何进行救济,这都是《公司法》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凯 《现代商业》2007,(20):241-24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一直是公司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对隐名出资人的明确规定,有关隐名出资人的纠纷处理是一大难题,对此我们有必要对隐名出资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隐名出资人进行概括分析,笔者就隐名出资人的涵义、成因和我国现今的相关立法展开论述,最后重点阐述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准则。  相似文献   

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一直是公司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对隐名出资人的明确规定,有关隐名出资人的纠纷处理是一大难题,对此我们有必要对隐名出资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隐名出资人进行概括分析,笔者就隐名出资人的涵义、成因和我国现今的相关立法展开论述,最后重点阐述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准则.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司法》已经确立了股东资格自由继承的规定。但是对该规定的合理性依然存在广泛争议,从股权继承与股东资格继承的区别、股权继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股权继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亚娟 《商》2013,(20):214-214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一直是司法界和理论界争议的热点,在这类涉及股东资格认定的案件中,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中各种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也层出不穷。本文试对不同情形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商》2015,(5)
《公司法》第75条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股东资格的可继承性,并赋予公司章程作变通规定的权利,为股东资格继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原则性方案,虽填补了法律空白,但过于简单、缺乏操作性的条文导致现实中法律适用困难与分歧。本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股东资格和股权认识混同、继承权与股东权益协调不佳、"章程另有规定"方案设计缺乏可行性等问题进行分析,理清了资本认缴制下股东资格与股权间的区别与关系,为章程的变通规定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在充分尊重有限责任公司自治与人合性的基础上促进公司个性化章程的制定,使公司各方利益得到均衡,形成合力,促进公司经济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王茂林 《中国市场》2008,(52):52-53
由于公司立法不完善,司法实践中认定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资格与责任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司法判决的不统一。本文从现代公司法的精神出发和以我国的国情与公司法相关规定及其立法本意着手,认为应当肯定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  相似文献   

8.
关于股东资格继承问题,实践当中经常发生纠纷。公司股东死亡后,其股东资格能否象处理私人财产那样简单地被其继承人继承?本文从公司本质属性的视角下讨论这个问题,即公司本质上是私人属性大还是公共属性大?本文认为当公司结构发生重大变动时首先应当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对于股东资格继承问题不应当只着眼于少数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在公司法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股东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股东资格的概念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对股东资格概念的模糊,也造成了实务中纠纷的解决上无据可依。旨在从股东资格的概念入手,分析股东资格的几种认定方式,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曾峙霖 《商》2012,(18):129-129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人将从实际出资、股东协议、股东名册以及工商局登记这四个方面出发,探讨这四个形式要件分别与认定股东资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股东代表诉讼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及公司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新《公司法》正式确立了该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引入时间较晚,理论研究也比较缺乏,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在借鉴国外如美国、日本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针对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中当事人资格规定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股权是股东基于其股东身份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和参加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权继承是在公司存续过程中因股东的死亡而发生的一种特定行为。由于股权继承属于跨部门法的交叉性问题,因此除了在公司法上对其进行研究外,还需从继承法角度上加以剖析,以达到立法最终设计的规则不至于偏重于任一部门法的目的。从股权基本概念入手,希望通过借鉴各国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现有规定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更合理的制度构想,以期对股权继承问题的分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股权及相关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越  王志生 《商场现代化》2006,(17):230-231
新《公司法》第7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求公司以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但该条对股东退股权的规定并不完备。本文分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的合理性,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提出构建和完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法律制度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韩璀珺 《商》2014,(48):188-18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企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并且催生了多种投资方式,隐名投资也渐渐的成为投资方式之一,隐名股东的出现也引起了经济学及法学学者的关注。2011年1月27日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本文在解读《公司法解释三》的过程中对隐名股东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立法的进步与不足,并分析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而为隐名股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信安 《商》2014,(1):249-249
挂名股东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特殊股东,挂名股东引发了挂名股东股东资格认定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以规制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先从挂名股东的概念、法律特征入手,进而主要从理论上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不一、法律上关于挂名股东的立法不完善以及制度上公司法人制度的缺陷来分析挂名股东相关法律问题,最后提出法律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何普 《商场现代化》2012,(23):11-12
股东资格的认定问题是我国公司法中的一大难题,在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股东未实际出资能否取得股东资格和"隐名股东"能否认定为股东资格及其与名义股东、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两个重要的问题。在股东未实际出资时,是否实际出资不应影响其股东资格的取得,在隐名股东中采取何种学说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关键在于找到平衡股东、公司、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利益的结合点。对于隐名股东问题,应采折衷主义,对隐名股东资格的判断,应当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赖早兴  董丽君 《商业研究》2000,(10):152-154
行为人因犯有一定罪行、被判处一定刑罚而被剥夺担任公司高级职务的资格是各国公司法之通例,我国公司法也不例外。由于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存在模糊性、加之刑法典的修订,使《公司法》在此问题上存在罪名不清、刑罚规定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以股东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部分投资者以他人的名义作为登记股东,自己作为实际的出资人,这就是本文所说的隐名股东。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解释(三))虽然对于隐名股东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发生股权纠纷时股东资格的归属问题等。本文从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归属问题以及如何认定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益、规避纠纷的角度,浅谈隐名股东的法律保护问题,以期对解决现实纠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都有一个老板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投资作老板,我国《公司法》及有关规定对股东、董事、经理、监事及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提出了要求。一、关于公司股东资格的规定股东是指持有公司股份或者向公司出资的单位和个人。什么样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公司法》没有特别限制。为了解决公司设立过程中的股东资格问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8年1月7日发布《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公司股东作出规范要求。(一)以下个人和单位可以投资设立公司: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2、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出资设立有限…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月1日,新的《公司法》开始实施,其最大“亮点”就是规定了一名自然人股东或一名法人股东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一规定降低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门槛,更有利于个人投资创业。同时,与个人独资企业相比不必承担无限责任,相对降低了投资风险。一个自然人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与个人独资企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除公司设立的法律依据、法律地位、承担的民事责任、内部组织机构与管理方式不同外,在税收负担上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