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加速经济增长、扩大经济规模的决策,达到了当初的既定目标,对这一巨大成绩必须予以充分肯定。坚持利用外资的政策,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有助于缓解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能力。从未来的趋势看,虽然利用外资仍然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作用,但利用外资的其他作用和功能将逐渐增强,我国经济对利用外资的需求也将逐渐发生变化。二、我国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界归结如下几点:一是引进外资的成本高,但收益低。我国为引进外资制…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引进外资已达到了新的水平。据统计,1996年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共24529个,协议外资金额达73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423.5亿美元。随着我国引进外资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内经济界有人认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过宽,引进外资的规模过大,现在应当提倡保护民族工业等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引进外资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引进外资的规模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外资进入我国所涉足的产业很多,而我国工业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则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其利用外资的比例一直占到70%左右。制造业领域应该如何合理有效引进外资?需要从制造业各行业自身特征加以区分,不能整齐划一,全面引进,而应有主有次,合理分配,对于经营绩效好和关联效应强的行业应视为制造业吸引外资的主导行业,充分发挥其领航作用,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持续鼓励引进外资,对外资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二十世纪以来广西利用外资现状,根据2004-2014年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广西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商投资与广西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合作经营外资与广西经济发展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是利用外资的目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增长内容和增长机制,利用外资要适应经济增长内容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增长机制运作的要求,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负效应,正效应是主要的,负效应是次要的,但应有办法解决。  相似文献   

6.
唐翠林 《市场周刊》2004,(5):39-40,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从我国利用外资概况入手,分析了外商选择不同区位的原因,并探讨了利用外资对我国的利弊。我国应积极的改善投资环境,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引进外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引进外资规模迅速增长,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便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过去20多年的外资引进情况,预测未来我国外资利用情形。  相似文献   

8.
孙敏 《致富时代》2011,(5):98-98
FDI是中国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由初步发展阶段发展到现在的成熟阶段,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010年我国外资数量突破1000亿美元,但如此可观的数字之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外资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目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苗秀杰 《商业时代》2006,(13):66-67
近年来,我国在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汇、储蓄“双溢出”现象日益突出。有鉴于此,本文从“双溢出”现象入手,分析了在继续保持引进外资适度增长水平的同时,如何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珑 《中国市场》2013,(42):116-11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但引进外资已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外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投资、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我国来说亦不例外。本文以加工贸易为例,通过对其进出口贸易条件变化的分析,以及比较优势变化的研究,分析外资流入对中国加工贸易贸易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加入WTO效应的作用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国际环境影响下,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加速增长势头,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大.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持续平稳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将增长迅猛,非国有经济的出口比重将上升.与此同时,利用外资和引进外资也将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外资的投资领域也将大大拓宽.另外,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的时机和条件也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黄石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进外资的金额在逐年上升,利用外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外资的引入不仅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石的技术设备水平,同时外资还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各国对外资的积极争夺,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黄石市利用外资所面临的困难也日益显现,引进外资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挑战。1999-2009年间,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尤其是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使得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对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严重挑战。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新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程度是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服务业引进外资,促进了我国服务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服务业利用外资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完善立法,以充分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服务企业应加快改革步伐,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取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外资可以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中利用外资理论的一般命题。外资的利用对于处在经济起飞或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其经济适应内外部的冲击,从而能够以较小代价和较少痛苦进行必要的经济调整,实现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但如果引进的外资过多,超出本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将会产生通货膨胀、抑制本国产业发展和降低本国自主研发能力等很大的风险。本文主要就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为正确看待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温 《大经贸》2000,(3):32-33
从1993年起,中国大陆连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引外资地区,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引进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1998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了0.7%,在连续5年位列世界第二后,被英国超过,退居第三。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1999年广东合同利用外资仅87.16亿美元,同比下降29.59%。自1997年以来,该省已经连续三年出现新批合同外资金额小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倒挂现象。那么,在面临即将入世的利好情况下,今年,我们吸引外资形势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债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债管理上的超国民待遇、管理模式落后、规模增长过快等问题逐步显现。并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中部分产业政策逐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吸收外资呈上升态势,对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我国入世过渡期将结束,服务业开放将迎来新一轮的竞争,关注扩大服务业引进外资,对提高我省开放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外债作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债管理上的超国民待遇、管理模式落后、规模增长过快等问题逐步凸现。  相似文献   

20.
梁怿雯 《商》2016,(4):155
金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广大经济学家和学者所认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从发达国家扩散到了发展中国家。经过调查和实践研究发展,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事业也有效的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全面增长。尤其是在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踏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然后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出发进行论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探究这一问题。本文论述了在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求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使金融事业更好的促进和指导我国经济的全面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