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商和新儒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商”和“新儒商”是推崇儒家文化思想,追求儒文化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亦儒亦商的华人企业家群体。新时期,研究儒商现象,宣扬儒商理念,挖掘其文化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有钱的感爱     
有钱的感爱吴营洲“五柳书屋”的主人,当属儒裔。儒商吴营洲怀着万千感慨说出──如今的自己,老朋友不再交往,新朋友不再结识,和谁都不深谈,不清楚别人在银行里究竟有多少存款,只是觉得自己有钱了。我说有钱,是和自己比。自己平生没见过钱,转眼间多了,不知该怎样...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代的儒商有不同的标准,但都与"儒"密不可分。儒学决定着儒商的本质特征。通过剖析儒学"三纲五常"的理论框架,能够有助于理解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国宗法等级制度所形成的"人治"特征,有助于理解法治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徘徊不前,从而有助于理解儒商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苦涩,也才能够对症下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打造新的儒商。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西方文化重“实”,那么,东方文化则往往偏重于“名”,所谓“名正则言顺”是也。对新时期商业文化的提倡和培育,一些国人便打出“儒商”的名号,且得到社会上不少人的认同,至于“儒商”的“儒”,究竟与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传统儒学有无冲突,本质有何区别等,却乏人探究了。古人创造汉字真是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5.
在我看来,未来的商战必将是一场“文化大战”。而“文化大战”的主角则是一大批儒商。对于新一代的儒商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实在是“企业”的一个基因;所谓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乃是他们的一种情怀和使命,而不是出于一种经营上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儒学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儒商。当今,国家要发展、要富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新一代儒商。儒商的经营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方面,它对我们今天塑造现代儒商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独到而又细腻起来。除了各式流行服饰、音乐休闲等所表现出来的流行气质之外,作为时尚新潮流的IT产品,也开始凭借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独特的设计理念,撩拨起了时尚的新旋律……而作为IT领域倍受瞩目的液晶显示器新品,正在透过前卫现代的设计风尚,展现出液晶显示器所蕴藏的时尚魅力——精致时尚,窄以诱人。 在现代时尚潮流的引领下,人们对于外观  相似文献   

8.
传统儒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即是从传统商业文化的现代转型出发,将儒商文化作为现代商人理想人格型塑的必要思想资源,从商人精神的觉醒与儒商身份意识的自觉,以地方商帮为依托进行商业文化生态的现代性重建。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我国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全球政治格局的重组以及国内产业经济转型,必然对企业产生重大而深远地影响。我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伦理秩序,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在新时代,我国企业管理的灵魂是儒商精神,儒商思想及其智慧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儒"是新儒商的灵魂,"商"是新儒商的载体,儒与商融为一体才是活生生的儒商,才能造就新时代的企业。这需要将儒家的仁者爱人、义以生利、尚中贵和等思想融合在企业管理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促进我国的企业迈向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儒商与商儒     
儒商与商儒水工儒商好象是个比较时的词了,谈论儒商也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而且,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上,国人对于儒商的呼唤也已日甚一日。我的记忆所及,就有于光远等经济学家为此撰写的专论,有民营企业巨子牟其中在报纸上刊登的"造就一代儒商"的整版广告,还有为数众多...  相似文献   

11.
舒国华 《糖烟酒周刊》2005,(31):A006-A006
我们高喊建设白酒文化的时候,应该时刻清醒:我们每天都在创造历史、创造文化、创造时尚和潮流,而消费者的价值观、消费观也随着不断创新的文化、时尚和潮流而发展。新的历史、新的文化和新的时尚,更接近消费者,更易形成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建立白酒的品牌文化、营销文化,更有利于凸显品牌个性,有利于消费者的识别和接受,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白酒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学人余英时、杜维明,日本学人涩泽容一等人关于儒商文化的相关论述中,可以探寻并创发出儒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及相关问题域。作为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文化精神是本土自发的商业活动之内生、原发的动力,也是现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传统儒商文化是今天商道重建,新型商业伦理精神、现代和谐诚信式商业伦理生态秩序建构,现代经理人后备队的理想人格型塑的必要思想资源,对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漫话儒商     
漫话儒商徐鹏中国一直是以儒学为文化传统的国度,一件事一带上儒字,便底气高雅,非同凡响。比如战争是武事,偏偏能出儒将。远者如三国刘备伐吴,孙权起用陆逊,成为“书生拜大将”的故事;近者如民国倜傥风流如一介书生的蔡锷首举义旗,连横讨袁,成就再造共和的赫赫功...  相似文献   

14.
“士魂”与“商才”:儒商文化内涵界定问题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疏解儒商文化的现代转型意义,必须对"儒商"及其品格进行理论辨析。一要从儒学流变角度来分析儒商之可能,做到"儒商"的名至实归、名副其实;二是对"儒商"品格作一内在分梳,疏释"士魂"与"商才"的应该具有的理论内涵,从而纠正有关儒商文化方面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5.
数码、时尚、娱乐!这三个曾经听起来很遥远、相互独立的流行词汇现在已经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者相依相存,已经很难分辨出谁更重要了。究其原因,是现在这个生活节奏非常快的社会给了他们相互成长的空间。在2005这不平凡的一年他们更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数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娱乐时尚的味道!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时尚漂亮MM当道、快餐文化为主的时代。可以说她们引领了时尚潮流.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同样是最新的数码时尚潮流资讯,让大家做到“足不出户,《数码采购周刊》在手,数码潮流全知晓”!如果朋友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建议可以告诉我们,“自己的动感地带,当然由自己作主嘛”!  相似文献   

16.
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四平八稳、古典气运,在设计中运用色彩和软装饰搭配出其中韵味;现代的设计风格特别是崇尚时尚的现代简约风格以简单明快为主要内容,在色彩上运用鲜亮的颜色来表现色彩视觉的变化。中式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结合既可以打破中式风格的沉闷与厚重,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又可以把中式风格中原汁原味的东西保留下来。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和发展。这在现代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都有较多的应用。中式风格的元素已经不再那么纯粹,它们经过现代手法的改造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才符合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17.
伯仲 《中国电子商务》2007,(2):I0007-I0009
徽商崛起于南宋,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所谓“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是其写照,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之久的辉煌。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这是安徽商人的传统。历上徽商中有不少是早年习儒,以后逐渐走上经商道路的,也有些则是亦贾亦儒,在经商的同时,爱好文化和儒术,形成了他们“贾而好儒”的特点。商人有文化、则气质、智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品位自然不同,善于审时度势,精于筹划,因而商业回报也不同凡响:商人有文化,在与达官显贵的应酬,便能投其所好,应时自如。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对于徽州来说也不例外,正是徽商的崛起才造就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空前辉煌!  相似文献   

18.
论新儒商营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销道德建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道德的范畴是人的素质及其行为问题.故营销道德建设先要造就一批诚信守法的经营者。本文基于新儒商是将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事实,提出培育新儒商是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的关键这一命题,并界定了营销道德和新儒商的内涵.给出了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儒商的商业伦理精神与商业伦理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儒商是儒家伦理文化与商业经营实践契合的产物。建构儒家化的商业伦理价值体系是儒商的精神特质。扬弃儒商的商业伦理精神 ,实现由儒商商业伦理到现代商业伦理的转型 ,使之融汇于当今商业经营活动过程之中 ,是当前商业伦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3月31日,TBWABOLT Shanghai在上海胶州路举办了《时尚入侵时尚白皮书》发布会,主创团队分享了关于“GenZ”时尚趋势的见解,希望通过他们的时尚需求去预知非时尚领域接触的可能性。“时尚”一词在《辞海》中意指“大多数人崇尚且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但在后现代思潮之下,年轻人奉行解构与突破,均质化的潮流面临瓦解,广告创意界需要对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趋势进行重新盘点、反思并形成思考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