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劳动力价格变化与居民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相关理论数据对劳动力价格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劳动力价格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提出提高劳动力价格水平与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金融的强势崛起推动了消费的巨大变革。文章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金融指数的提高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且这种促进效果在城镇家庭、东部家庭更为显著。最后从引导数字金融良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消费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对劳动力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从平均工资来看,进口贸易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收入,而且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扩大了技能工资差距;出口贸易本身有助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但未通过技能偏向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影响技能工资差距。从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点来看,进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出口贸易及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对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对于高技能劳动力而言,工资收入位于低端和中间位置的群体更容易从进口贸易中受益,同时也更容易从出口贸易中受损。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从住房公积金“隐藏”的收入视角探讨居民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实证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住房公积金显著促进了居民生存型消费和发展享受型消费,且对后者的影响程度更高;(2)从异质性上看,住房公积金对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3)从影响机制上看,住房公积金通过家庭住房的财富效应成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认为在改革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其“隐藏”的收入功能,在持续发挥好其住房保障功能的同时,也需充分释放其在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方面的政策外部性。  相似文献   

5.
加强地区法治建设对于完善消费体制机制、扩大内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论证和检验了地区司法质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司法质量改善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地区司法质量改善对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地区和信誉度较大地区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司法质量改善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水平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居民维权意识在地区司法质量影响居民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提高居民维权意识可以强化地区司法质量改善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进一步加强地区司法质量建设、培育居民维权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6.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是促进商品流通、扩展消费空间、提振消费内需的重要推动力。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4~2018年地级市层面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从消费支出、消费结构与消费率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有利于沿线城市消费支出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率提升,且这一作用随着高铁站与市中心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第二,高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城市等级与区位异质性;第三,高铁可以通过时空压缩与市场一体化效应促进消费支出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讨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且该结论在通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发挥规模效应两条渠道,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农村户籍、中西部地区以及高收入水平群体中,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更显著。区分消费类型后的研究证实,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多变量分析,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的七项数据为基础,找出了主要、次要两个公共消费因子,并依据消费因子综合得分将城市分为高、中、低三类消费水平,发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苏州消费水平较高。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居民消费增长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流通效率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流通效率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作用存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流通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以及流通效率较高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效应更强,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也更显著。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提高数字研发创新能力、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升流通效率,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0.
高铁开通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人员流动,促进知识溢出。本文通过2008—2015年269个城市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探索了高铁通车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通车能够显著的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于不同创新水平的城市影响存在差异,低创新水平的城市比高创新水平的城市从高铁开通中获益更多,高铁开通将缩小区域间创新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7—2015全国26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居民消费潜力和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嵌入全球价值链如何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问题。结果表明:整体上看,城市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加深能够提升城市居民消费潜力;在影响机制上,全球价值链能够在供给侧提升当地消费市场的规模和促进当地消费市场的升级,在消费市场需求侧提升居民的消费倾向,进而从供需两侧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价值链释放居民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聚程度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城市更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以上结论表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需要从消费市场的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在充分吸收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城市建设和自主创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提升居民消费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提升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2)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信贷供给进而赋能居民消费增长。(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环境较好、经济增速较快、消费水平较高地区的消费提升效应更强。从金融供给端来看,信贷供给也是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影响居民消费过程中的重要传导路径,但基于数字化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尚存“数字鸿沟”问题;从消费需求端来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信贷供给主要促进了农村生存型消费及城镇生存型、发展型消费。  相似文献   

13.
传统劳动力流动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劳动力候鸟式流动现象。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房租和房价的异质技能劳动力两期流动模型,用于分析城市住房成本对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理论推演发现:城市房租和房价的“剪刀差”导致了劳动力候鸟式流动,同时强化了劳动力技能特征的选择。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一期流入过程中,城市房租不会阻碍劳动力流入城市,从而不产生技能筛选效应;在劳动力二期定居过程中,城市房价会降低劳动力的定居意愿,且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出作用更强,进而产生技能筛选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异质技能劳动力流入城市带来的收入改善通常能够覆盖房租支出,但流入城市后低技能劳动力由于难以承担购房负担从而形成候鸟式流动。城市房价对因就业流动、跨省流动和农业户口的低技能劳动力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实施“租购并举”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进而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老年群体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类移动支付方式。为此,选取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OLS、IV2SLS、工具变量等方法探讨移动支付对老年群体消费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移动支付显著地促进了老年群体消费总量的提高,尤其是促进了网上购物消费、生存型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因此,应通过简化移动支付操作步骤,向老年人普及移动互联网技能知识,提高移动支付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  相似文献   

15.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问题.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并降低了居民消费水平.基于广东1978-2012的数据实证发现,广东劳动收入份额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劳动份额每下降1%,则消费下降0.28%.因此,提高劳动份额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成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由“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也可以改善由“环境”造成的“努力”不平等的“偏环境问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意味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效地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村、低收入、女性、低养老负担、低人力资本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涵义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机会均等,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畅通国内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张建辉  李迎 《现代商业》2013,(29):273-274
发展低碳城市应该从能源消费侧着手,城市的低碳减排主要聚焦于交通节能、建筑节能以及居民消费行为节能.本文调查分析了温州居民低碳出行、建筑节能及低碳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温州城市居民低碳消费的对策,以促进温州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表明,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0.6147,其水平偏低;近年来居民消费倾向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如下方面:居民未来收入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过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等等。因此.应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符合居民需求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等措施,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刘锐 《消费经济》2013,(1):38-42
本文首先从新界定的消费金融的内涵着手就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接着利用《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1999-2010年的数据,用面板广义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镇居民消费变动与消费贷款变动有正相关关系;居民消费变动与保险总支出变动关系不显著,但与消费型保险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金融资产占有对消费拉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这使得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主要消费需求体现在食品、医疗、居住这样的生存型消费上,消费结构上存在着问题。对1992年到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年度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逐渐变为发展型、享受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方法提出并修正了一个新恩格尔系数计算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