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老年人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提出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图书馆应针对老年读者的特点,优化图书馆报刊资源和服务方式,积极做好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郑晓娜 《现代商业》2014,(16):65-66
从1999年10月起,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而据调查70%的老人有旅游的倾向,但是我国目前的老年旅游市场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有现实意义的对策措施,以期望更好的开发老年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迅速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大于(含等于)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大于(含等于认口总数的7%。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6.96%。到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1.6%。这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联合国调查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总数将达4亿,  相似文献   

4.
根据联合国老龄化国家的划分标准,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队伍,而且速度是相当惊人的。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老年市场将在众多细分市场中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年市场容量和老年市场消费特点的分析,结合4P营销理论探讨我国老年市场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时间与空间不平衡的特征。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均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使我们对人口发展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未雨绸缪,于老龄化大规模席卷前从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其应对策略是:发挥老年群体价值,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进行养老设施建设,进行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提升储蓄率;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经步入快速老龄化社会,当前的CPI无法反映物价上涨对老年人口消费方式、生活福利的影响。因此,编制老年消费价格指数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比较总结英美两国老龄化初期老人消费价格指数实践经验,提出通过编制老年消费价格指数,丰富和完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体系,对我国老龄化阶段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处处长王辉在"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上介绍说,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合作正在制订《关于优先发展养老服务的意见》,对养老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问题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和失智化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  相似文献   

8.
施立洁 《商》2014,(33):245-245
现在日本已进入超龄化社会。而中国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亿3000万人(2013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加快发展老龄化产业来应对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的一大课题。老龄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日本领先于中国,取得了很多显著成就,值得我国借鉴。本文研究中日老年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日老年产业作对比,以此提出一些对我国发展老年产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起,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到2005年底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亚洲老龄人口的一半。我国进入老龄化不仅进程短,而且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是5000—10000美元,而我国现在才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国家,正所谓“民未富,人先老”,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44亿,保持企业中离退休老同志队伍稳定,宣传思想工作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在离退休老同志中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仅靠政府的福利事业无法满足庞大的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对日本等成熟老龄化社会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己具备了以社会资本和市场手段来发展老年产业的基本条件。南通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和最早进入老年化社会的城市,其发展老年产业具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罗锐 《江苏商论》2007,(6):99-101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且老龄化的速度相当快,老人用品蕴涵着很大的市场商机,老年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无限增长的,老年市场的开发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本文从分析我国老年市场的现状出发,对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老年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人口压力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80%左右生活在农村。据预测,到2040年,我国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快、程度高。从时期上看,2000年以前老龄化相对缓慢,2000年之后开始加速,在2020~2040年间发展极为迅速并使老龄化程度达到高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大大快于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我国仅需25年左右,而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都比我国多1~3倍。目前,我国还只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将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很低的阶段来经历这一老龄化进程,因此,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将会更加严重。第二,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快。根据中国人口情报中心出版的《中国人口资料手册》统计,198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为4927万。1990年增至7389万,2000年为8648万,2010年为10542万,2020年为15093万,2030年为19816万,2040年为2...  相似文献   

14.
<正>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直以来属于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也日渐严重。 这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章选取 2005 年~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老龄化所带来的总抚养比的增加对经济发展有负向的影响;老年抚养比对于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且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人均储蓄率及城市化率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也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已于2000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商家也逐渐把目光转向"老年旅游者"。本文从分析老年旅游者市场条件入手,探讨老年旅游者市场问题,提出符合老年旅游者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上海老龄化程度为全国最高,且老龄化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同。上海老龄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上海老龄化的急剧发展使得养老金支出仅靠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部分难以实现正常运转,导致市级财政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也增加了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规模等。在借鉴日本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补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角度,上海市应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制定促进老年人口就业的措施;社保基金适当投资于老龄产业,从而缓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军 《现代商贸工业》2003,15(10):30-32
<正> 老年市场,即专门为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的人群)提供商品、劳务和信息的市场,国外称之为“银发市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这些国家的老年消费者通常能以不到1/6的人口拥有全社会1/5乃至更多的消费份额,这充分展现出银发市场巨大的市场魅力。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老年市场的营销价值也日益彰显。然而相对于其他年龄层面的市场,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江苏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释放,文章探讨了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实现江苏新时代的高质量养老。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老年报业是伴随着我国1982年党中央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和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1984年5月我国第一张老年报面世到现在,老年报业已走过了20多年的艰辛发展历程。目前,全国共有28家老年报,老年类报纸的广告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期均发行量达400多万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