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煤炭采掘业农民工生存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原则 本次研究以唐山煤矿为背景,以煤炭采掘业农民工为对象,对煤炭采掘业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建立煤炭采掘业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覃引  邹涛 《现代商业》2012,(18):271-272
"如今不少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已经返乡"回巢",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开始如同"候鸟"一般飞往城市。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也首次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使这群以"80后"、"90后"为主的务工群体又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电力建设行业中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从个人发展、社会融入、情感和心理、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并对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以期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有所裨益,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彭钇楠 《商》2012,(22):176-177
在新媒体时代,透过媒介对农民工的形象建构,社会逐渐了解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身份、文化、行为方式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得出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自身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之间的关联性,即社会大众主要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来构建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因此与媒体具有一致性,但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农民工群体自身由于信息渠道闭塞,对自身的认知则显得更为滞后和片面。  相似文献   

4.
以科尔曼(James Coleman)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并将理性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结合对武汉市农民工健康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农民工主体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工能够获得越多的比较收入,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农民工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越强,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多,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而“原居住地自然灾害情况”和“原居住地区类别”所构成的生存理性,对农民工的永久性迁移意愿则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以科尔曼(James Coleman)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并将理性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结合对武汉市农民工健康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农民工主体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工能够获得越多的比较收入,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农民工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越强,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多,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而"原居住地自然灾害情况"和"原居住地区类别"所构成的生存理性,对农民工的永久性迁移意愿则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5,(3)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的贡献,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转型期农民工已经逐步替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但他们依然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地带,仍旧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收入二次分配的调节器,是帮助农民工规避生活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并不能有效改变转型期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以及权益保障。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转型期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提出发展完善我国转型期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产生了,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群体特征发生了改变,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新生代农民工管理上的弊端凸显,导致了“民工荒”.显而易见农民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内在机制.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主要源于来自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和城市社会的推力.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包括:迟早要回到一种重复性博弈的农村生活状态、初级群体的社会相似性和对成员声誉的了解、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城市社会外群体的推力主要指: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本文依据压力理论,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群体特征,建立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管理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源分析、压力调节变量分析和压力管理策略三部分,旨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作为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对典型群体的创业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农民工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群体等四种典型群体的创业社会网络构建现状出发,分别从创业社会网络构建动机、构建基础、衍化特征等三个角度对四种典型群体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构建动机价值实现与生存压迫差异和衍化特征保值型与增值型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态差异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成为其建设的主力军,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诸多现实问题,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安徽省农民工的薪资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和谐问题,关系着安徽省经济建设与和谐发展。为此,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民工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生存发展能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政策等相应解决办法,希望能够改善安徽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农民工群体地位严重失调,不仅对农民工群体本身显失公平,对完善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深入解读农民工群体现实地位,剖析农民工群体地位失调可能造成的后果,对完善我国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分层分化即异质性不断增加,成为理论研究和农民工社会政策制定关注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国内有关农民工群体异质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归纳了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的基本内涵,重点回顾和考察了农民工群体异质性的不同研究视角及具体的异质性表现,概括了农民工群体从同质性向异质性发展的根源和动因.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整体网络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讨论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无论社会支持网络,还是社会讨论网络,都有一部分农民工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另一部分则处于边缘位置.女性农民工群体中少数个体处于核心位置,多数个体处于边缘位置,男性农民工群体正好相反,男女混合农民工群体核心成员也较少,边缘成员较多,但两者的数量差异要小于女性农民工群体.总体而言,社会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核心边缘成员之间在个人属性特征和流动特征两方面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很多,关于其研究较为完整,但从小微企业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在南京和苏州两市的实地调研,通过建立Logistics模型分析了小微企业待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能力,发现小微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工资水平、社会保险、是否签订劳务合同与农民工市民化呈显著正相关影响。据此,小微企业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关系到这个群体城市融入的问题.依据对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探讨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如何建构了农民工群体的归属感问题.对社会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宏观制度结构因素对群体的身份地位的作用和影响,还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制度设置是如何建构成员对群体的依附、归属并建构出群体边界的问题.只有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这个群体才有可能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民工的日益增多,农民工已不是同质化、单一化的群体了。农民工在纵向上的代际差异和横向的内部分化日益显著,本文用双重视角分析了基于农民工的代际差异所产生的两种群体: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基于内部分化所形成的三种群体:市民化群体,强流动性群体和季工性群体对养老保险的不同诉求。针对农民工异质化、差异性的养老保障需求现状,从社会公平正义观点出发,提出用分层-分段的方法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兴群体,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要确保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就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有充分的了解,根据供给需求的矛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和工作态度,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可揭示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职业身份特殊、流动性强、文化素质较低、地位处于弱势是农民工群体的典型特征.农民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新群体,也是最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的群体.针对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较高的情况,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工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社会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该群体如何在城市生存、扎根和发展下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的农民工选择了在城市中租住房屋,在一些区域特别是城郊的一些自建的民房中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城中村",在某些市民甚至是学者眼中,这些城中村成了"城市毒瘤"。城中村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应考虑到城中村在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的过渡作用,为农民工阶层适当的留出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