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施放  陈卓琳 《消费导刊》2009,(21):16-17
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城市游憩也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游憩的空间发展趋势来看,城市游憩空间结构逐渐出现网络化趋势,即形成城市游憩网络。本文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以杭州为例,通过游客体验质量测评对杭州城市游憩网络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杭州城市游憩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措施,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占有量、休闲活动参与水平和参与结构等方面考察农民工的休闲生活,并比较农民工、农民和市民这“三元社会结构”的休闲生活差异,探讨农民工这一过渡性社会结构的休闲特征,分析农民工休闲特征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占有量、休闲活动参与水平和参与结构等方面考察农民工的休闲生活,并比较农民工、农民和市民这"三元社会结构"的休闲生活差异,探讨农民工这一过渡性社会结构的休闲特征,分析农民工休闲特征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樱 《现代商业》2011,(32):77-79
长假期偏少和短假期较多的休假特征,使城郊森林游憩地成为我国市民休闲游憩体验的主要载体。对城郊森林游憩地进行科学规划是平衡城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市民休闲游憩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为例,通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指出该地区即将进入休闲消费经济爆发时代,休闲旅游体验需求剧烈。通过游憩地机会谱理论对延平区城郊森林游憩地进行游憩机会谱分析。综合市民休闲游憩消费需求和城郊森林游憩地游憩机会谱分布状况,对延平区城郊森林游憩地提出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5.
李萍 《人口与发展》2017,(5):99-112
从闲暇活动的组织及休闲资源两个维度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活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活动由娱乐消遣、学习提高、社会交往和观赏参与等四个维度构成,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控制了样本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它控制变量后,新生代农民工结构化的闲暇活动组织频率越高,越利于形成稳定的时间结构和休闲生活的例行化,从而驱动其参与娱乐消遣、社会交往和观赏参与型闲暇活动;公共休闲资源的不断完善,可为新生代农民工拓展休闲空间,促进其参与学习提高、社会交往和观赏参与型闲暇活动;商业休闲资源的选择空间越大,越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自信,促进其参与到社会交往型和观赏参与型的闲暇活动;公共休闲资源的可获得性越高,休闲阻碍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四种类型闲暇活动的倾向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机会,因而关于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游憩行为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游憩者游憩行为特征研究、公园等特定场所游憩行为研究、基于游憩行为的游憩空间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该学科领域今后发展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洁  吴晋峰 《商业科技》2010,(13):97-99
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机会,因而关于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游憩行为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游憩者游憩行为特征研究、公园等特定场所游憩行为研究、基于游憩行为的游憩空间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提出了该学科领域今后发展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8.
蒋国华 《商场现代化》2006,(30):176-177
闲暇与游憩是维持人类生活、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而闲暇是游憩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重庆多中心、组团式的地域结构和各主城区具有建设中央商业游憩区的优势,讨论大城市中心商业街区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调查地,对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特征和满意度调查问卷研究显示:有着高等教育背景、较为稳定的工作和中等以上经济收入的当地中青年居民是城市森林双休日登山游憩的主要群体;游憩者到访城市森林的频率较高,更在意双休日和节假日的个人情感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花费不多,游憩支出受收入的影响不大;游憩者已具备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但还有待加强;游憩者对城市森林的景观质量及景区环境满意度较好,对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市民游憩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成都市郊逐渐形成环绕城市外围的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即环城游憩带。对成都环城游带游憩用地进行空间组合分析,将对分析成都市民日常游憩活动,探讨城市居民休闲行为规律及对规划休闲娱乐业发展、布局,制定游憩产品供给政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深度休闲对优化苏南地区休闲产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苏南地区城市居民深度休闲行为的数据,研究苏南地区城市居民深度休闲行为特征及深度休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1)苏南地区城市居民进行深度休闲活动的场所主要为户外;(2)闲暇时间不足是限制苏南地区城市居民进行深度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3)苏南地区城市居民的深度休闲活动总体程度不高,愿意在深度休闲活动上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的人更是少数;(4)苏南地区城市居民从事深度休闲活动产生的强烈认同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乡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城市的工业化与乡村小农经济的对峙局面,形成了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健全事权与财力匹配的体制,合理界定各层级政府的事权,增强基层政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创新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露机制,实现乡村(社区)居民自治的完善与"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行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总支出、消费种类、消费数量、增长速度上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其收入水平存在差距。优化北京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食品市场,增加食品种类,保证食品质量;大力发展餐饮业,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尽可能使居民的不同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李晓 《江苏商论》2012,(8):118-120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游客评价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苏州现有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对于公共交通、公共游憩设施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以往关于乡村旅游意向的研究,关注点较多为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旅游者与乡村人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发挥的作用。文章引入社会资本为前因变量、心理距离为中介变量,通过调研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意向。首先,关系信任与共同愿景会降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进而提高其乡村旅游意向,而交互联结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次,心理距离对乡村旅游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心理距离在关系信任和共同愿景与乡村旅游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是首次将社会资本三个维度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现象中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后疫情时代乡村了解和运用社会资本,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投资和出口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角色,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持续下降。作为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江苏的公共支出并未对城乡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江苏公共支出转型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但也存在相关的问题。因此,应加快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增强江苏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毛帅 《江苏商论》2011,(10):98-100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休闲农业这种资源依赖性极强的休闲旅游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城市人口的追捧。基于此,作者对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意义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居民需要等几个维度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志雄 《江苏商论》2012,(4):155-157
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广西的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加,农民增收越来越快,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然而,财政支农力度仍然较弱,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不理想。为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如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引导,合理调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9.
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条件。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化、需求主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内容的全面与多层次化、供给方式的多主体互动化,以及决策监督的民主化等新趋向。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把握住了这一趋向性.对推进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农民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在养老保障方面。为农民提供社会保护和保障其生活质量,有利于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减少贫困、改善老年生活状况。2009年,在中国建立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本研究旨在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为此本研究采用了四轮德尔菲法,以探讨中国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中可以完善的领域,以及这些领域的优先次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