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潘一 《现代经济》2015,(1):66-68
本文阐述了农村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分析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贵州农村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影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如何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提出了“在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以县城为重点,以建制镇为补充,集小城镇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乡镇企业共同发展的‘三结合’农村人口城镇化道路”,并论证了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和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其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作用较小,应走异地城市化和本地城市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减少总量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但由于地形限制,城市可用地很少,制约了本地城镇大规模的扩张。因此,现阶段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是异地城镇化,其方式是发展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处在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仅来自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还源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释放的需求潜力.借鉴推拉理论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为城市净拉力和农村净推力两大类,利用2000-2011年中国27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大中城市城镇化进程中,迁入地净拉力对人口城镇化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迁出地净推力;其中产业结构变化、收入差距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加快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有效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约束;推进农地市场化流转,降低市民化成本;提高人口城镇化的预期收益,以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城镇化进程也从传统城镇化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历程回顾发现,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在新型城镇化下,从2014年开始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开始出现加速。基于2006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面板数据拆解分析发现: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且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村人均收入提高具有"翘尾"效应,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继续推进城镇化对农村人均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北京郊区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由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城镇社会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这种转型中,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加快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聚,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要围绕人、地、钱三条主线来推进城乡统筹.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仍是农村人口城镇化.我国当今46.6%的城镇化水平仍存在一些难题:不完全城市化(发生在中心城市以外,基层农村地区低城镇化水平的现象),农村地权不稳定,农村土地所有者缺失,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缺乏.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量农业人口由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向少数集中的城镇居民点的集聚过程。而且,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过程。新疆地处偏僻的西部干旱区,区域大,但人口集中的绿洲小而分散,属于落后农业经济区,探讨新疆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目前解决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也是本文主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其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重要动因。如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人口"逆城镇化"流动状况,伴随着资本下乡的人口流动,农村发展也成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我们以石门屈家岗、张家界尹家溪镇长茂山村、利川谋道镇苏马荡为调研地,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利用人口推拉理论等,探讨了各地区这一状况的发展程度及内在因素。它虽然被称做"中国式"逆城镇化,但并不等同于中国的"逆城镇化",而更应是城镇化连续性的一种保证,在这个过程城镇化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0.
论文根据2006年—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利用Panel VAR模型来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冲击对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影响表现为先负后正;经济城镇化冲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表现为负向,对空间城镇化影响表现为正向作用;空间城镇化冲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表现为先正后负作用,对经济城镇化影响表现为正向作用。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也呈现不同区域特征,这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整体上来说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要打破二元经济的制度约束,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农村工业化”向“城乡工业一体化”转变,架起城乡一体化的桥梁;通过“农业生产追量的扩张”向“贸工农一体化追求质的提高”转变,奠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通过“农村城镇化”向“城乡一体大循环”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加快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中国具有特殊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性、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的二元性以及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性.应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就是打破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现阶段的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并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14.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而小城镇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则依赖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人口知识化及城市化的互动作用。为了使农村城镇化有质的飞跃,必须以工业理念管理现代农业,以园区管理理念整合农村工业,以育人理念提高人口素质,以城市管理理念提升城镇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农村居民和家庭的意愿直接决定着城镇化进程。采用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资料,分析农村家庭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对其城镇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进行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获取金融信贷的擅长经营农地的农户不愿意迁移入城,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没有上述农业经营优势,又具有非农技能的年轻人更愿意进城落户。农户是否愿意城市化,取决于哪一种选择更能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和家庭收入,可以通过整合配置农村生产要素达到合理引导农户城镇化意愿的目标。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流转,促进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农村家庭资本来源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保障迁徙家庭权益,在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保障农业基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从二元生产系数、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看,我国的二元结构依然明显,迫切需要城乡统筹发展。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变革为二元结构服务的制度体系,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同时保证城乡居民对资源获利机会的均等。其次,发展农村经济,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符合农村资源禀赋的涉农企业,实现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实施小城镇建设,实现乡村基础设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彻底破除由政府设置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从现在起,就要着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促进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在这一过程中,其绩效如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及其所采取的政策的力度。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就是:走非均衡发展的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构建"一轴、一圈、四片"的省域城镇布局;因势利导,加快城市圈、都市圈和城市带、都市带建设的步伐;统筹城乡发展,走工农业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走经营城市的道路;培植和壮大城镇经济主导产业;着力进行资源性城市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在正处于"从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总体进入"意味着还没有全部进入,这时,必须大力推进"三农"完成从原有阶段向新阶段的转换.在这个发展新阶段,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个体经营的农户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各级政府理所当然地是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主体.  相似文献   

20.
借助中国省际动态面板和静态面板模型探讨财政支农与城镇化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农村减贫得益于财政支农工具与城镇化战略的交互协同效应,但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减贫的促进效益更强;财政支农投入中的扶贫性投入和就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村脱贫,而综合性开发支出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则在中西部地区更具农村减贫的拉动效果;虽然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但随着财政分权、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村医疗教育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得到相应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