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也是适应城乡产业融合趋势的内在要求.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状态、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动力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保障等层面选取28个指标,设计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区域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得出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水平由高到低的区域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市场化发展程度态势具有一致性;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但它是影响城乡产业一体化实现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法对我国沿海12个重要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做了实证研究和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深圳排名第一,苏州、北京、杭州和宁波为第二集团紧随其后,广州、大连、上海和南京为第三集团水平相近,厦门、天津和青岛为第四集团排名垫底。除深圳外,其他城市尽管经济发达,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协调化水平明显不足,今后还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和投入。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算长春市2000—2015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梳理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出现的问题,并利用2000—2015年长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影响长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结合存在问题与发展的动力因素,提出加快长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交流、融合,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这种差别是城乡之间合作、互通的基本动力,而且在科学合理的配置安排下可以转化为各自特色,促进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庆和四川走在了云南和贵州的前面;处于城乡一体化的中高等级水平的地区比例,重庆和四川分别占到56.41%和42.85%.  相似文献   

5.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一体化四个维度与2000—2011年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对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河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总指数及其各维度指数均在增加,与周边7省(区、市)相比较,河北省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6.
陕西城乡一体化水平判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选取反映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陕西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做出了基本判断,并将陕西11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过程分为3类;通过对陕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和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7.
通州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城市和农村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二是进一步推进“两新”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三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等等。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就是促进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协调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选取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信息化水平比等10个指标来作为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东部沿海11个省市的城乡一体化进行评价.根据测算结果得出,东部沿海省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差距较为显著,其中,上海和北京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天津、江苏和浙江紧随其后,其他省份城乡一体化水平较低.本文从选取指标角度对东部沿海省市城乡一体化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要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途径来推动实现;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重要基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苏南地区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城乡统筹为手段,在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一般理论分析入手,探讨了苏南城乡市场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主要举措,为“新苏南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