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发行上市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A股市场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成本具有差异性特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动力更强于非国有企业,但非国有上市公司间接成本受发行市值的影响较小。样本数据证实,发行规模、发行前公司盈利指标、发行首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以及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等变量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IPO发行成本产生影响。证据表明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比较而言,国有上市公司的间接成本受累计投标询价制度和询价发行方式两个变量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在询价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发行价格由发行人、承销商、询价对象及投资者等多方共同决定。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考虑IPO定价过程中的折价效应和溢价效应,对创业板IPO定价效率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在2009年10月30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过程中存在折价效应和溢价效应,但折价效应大于溢价效应,即创业板IPO整体表现为发行折价。平均折价幅度为6.58%,折价幅度较小,表明国内创业板IPO定价效率较高;且平均折价水平呈下降趋势,即创业板IPO的定价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国内A股IPO抑价和国外成熟市场的IPO抑价有所不同,表现为新股“三高”发行后仍存在IPO高抑价即新股上市超额收益。对此,提供了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即IPO公司和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关于新股定价的信号博弈,不存在分离均衡,仅存在混同均衡: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选择高溢价发行策略,而有定价权的机构投资者对溢价发行的最佳反应是高报价申购。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投资的规模大、运作的专业性以及非投机性的特征,因此,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稳定、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发行证券定价的合理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IPO核准—询价制度为切入点,构建了IPO供需分析框架,并引入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对IPO询价效率进行了定量估算,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IPO超额抑价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结构分解与再检验。结果表明,发行人、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等多方博弈的结果使得我国IPO整体上表现为发行抑价,但实际抑价水平仅为12.9%,这一结果支持了定价效率观,而并不符合租金分配观。同时,政府管制溢价和二级市场溢价分别使得IPO新股高出其发行价格的55.6%和2.6%。实证结果不仅支持了供给管制假说,还表明股票定价的市场化必须以供给市场化为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供需双方才能通过直接交易和博弈机制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定价。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先后经历了定价行政化、定价市场化、弹性的行政化定价、准市场化定价四个阶段的演变。这些阶段的演进表明我国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资源配置功能受到弱化、降低了上市公司质量以及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有必要坚持IPO发行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强对证券承销商的管理等来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IPO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4家企业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内在价值和市场风险价值两方面的视角出发,采用风险价值模型VaR、主成分分析法和EFF效率值考察了我国创业板IPO定价过程中的合理性。研究发现:为提高定价效率,市场风险应当纳入到IPO的发行机制中,且发现在考察期内市场风险对股票内在价值具有正向的加成作用;与市场价格相较而言,股票发行价格未能很好地反应出股票价值;当投资者意识到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有价值泡沫的出现时,会导致首日收益率降低乃至破发。  相似文献   

8.
IPO抑价发行是目前国内外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而我国证券市场新股上市超额收益率过高的现象较为严重。以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之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股票为样本,以上市时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和上市当日证券市场的基本情况为数据来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这些新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新股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主要与市场指数、筹资规模、发行价以及首日换手率有关,与流通股比例并无太大关系。对此,应合理制定发行价,尝试摆脱市盈率的定价模式,结合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来进行定价,以满足投资者不同投资偏好的需求,从而降低首日抑价水平;预防证券市场过热,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新股上市。  相似文献   

9.
IPO定价合理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上市融资在企业筹资、利用资金方面的巨大优势,而目前针对市场化全流通情况下的IPO定价合理性的研究比较少.针对IPO的发行价格,通过对公司价值变量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研究公司价值变量对价格的解释能力,以此来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化发行定价的合理性.研究表明,我国实行询价制度以后,IPO发行价格基本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IPO定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超额回报的现象。IPO抑价是由制度失效与供需失衡、承销商的自利作用、市场泡沫与投资者非理性、企业质量与抑价弥补等原因造成的。可采取市场化的监管手段、投资者心理引导等措施来降低IPO高抑价,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化定价方式下,IPO定价调整是一个普遍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4月27日期间采用市场化定价的348家IPO公司为样本,本文考察了IPO定价调整对参与者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IPO定价绝大多数具有上调倾向,由此而产生的福利效应如下:发行人获得了更高的融资收入;承销商收取了更多的承销佣金;获得配售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和中签者虽然收益相对减少,但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福利增加;散户是炒新的主体,并遭受了福利损失,但该损失并非源于IPO定价调整。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化定价方式下,IPO定价调整是一个普遍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4月27日期间采用市场化定价的348家IPO公司为样本,本文考察了IPO定价调整对参与者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IPO定价绝大多数具有上调倾向,由此而产生的福利效应如下:发行人获得了更高的融资收入;承销商收取了更多的承销佣金;获得配售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和中签者虽然收益相对减少,但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福利增加;散户是炒新的主体,并遭受了福利损失,但该损失并非源于IPO定价调整。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保护股东利益的角度分析了中小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些经验对国内证券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及国内证券市场的机制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本结构体现不同资本主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债权和股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着股权集中度较高、国有股权主体虚拟化严重、负债契约缺乏刚性约束力、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只有从完善机构投资者、深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恢复债务融资的治理功能、拓宽中小股东行权渠道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的行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法律对投资者缺乏足够保护的情况下,股权集中成了法律保护的替代。但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就需要其他股东的制衡。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例,以股权制衡度为视角,对样本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进行相关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就全部样本公司的平均水平而言,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性;就样本行业而言,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呈现行业的差异性,减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国有股需进行减持,但现有减持方案将国有股减持承接主体限定为非国有产权主体的理论依据是缺乏逻辑与实证基础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产权主体同样具备提高企业治理机制效率的能力,也即国有投资主体同样具备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机构相对长时间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专业机构投资者和董事会这两种重要内外部治理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交互效应。董事会的公司治理指标选择了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的领导权结构。模型采用动态矩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没有独立促进公司治理,但却通过交互影响来间接发挥了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董事会领导权结构既没有表现出独立的治理作用,也没体现出交互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客观合理看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的治理价值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抑价进行研究,分析美元私募基金在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现阶段有美元私募基金背景的上市企业抑价率更高,但长期抑价水平呈递减趋势。对相关原因分析后发现:尽管在短期内,我国市场中的美元私募基金未能发挥缓解抑价水平的作用,且“非理性”投资者过激反应效果明显;但随着市场参与方经验的积累,美元私募基金正在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向一个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507家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IPO抑价的视角考察投资者对家族控制权风险的反应,结果表明:投资者上市首日给予控制权集中度高的公司以更高的价格,家族控制权越高,IPO抑价率越高;当家族通过聘任更多的家族成员担任高管以加强控制权时,投资者在上市首日对公司的估价更高;而对于家族成员涉入高管层较低的公司,投资者并不关注家族控制权风险。可见,当实际控制人家族涉入高管层较深时,我国投资者更倾向于将家族企业控制权视为价值发现的机遇而赋予公司更高的估值。因此,应进一步完善IPO制度,完善相应的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机制,以有效控制所有权集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