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典治贪是明朝初期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元璋从明朝的统治实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治贪,以身作则,有效遏制了明朝初期贪污现象的发生。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代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无不制定严厉的法律以惩治官吏贪赃枉法的犯罪行为。他们制定重典的着眼点均集中于整治吏治,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为维护统治利益而治吏的本质。在我国古代重典治吏的指导思想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重典治吏基本内容、特点与利弊,并提出重典治吏的当代反思,可以为当前反腐倡廉,促进社会和谐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明初重典之治突出的表现是重典治吏。为重惩官吏赃罚,明初一方面编织严密的法网。另一方面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制度保障这些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吕刑"就刑论刑,单纯阐示用刑的精神、原则和要求,是为司法者提供的"用刑之道",而不是具有刑律意义的法典."吕刑"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这一奴隶制法制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法律意义在于:它为奴隶制法制模式提供了刑罚与规范对接的一般标准,确定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量刑原则,从而使公正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腐败零容忍"作为国外成功经验之一,在我国近年来的反腐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染缸效应的大前提下,"腐败零容忍"在很大程度上非但未能解决腐败问题,反而造成了一方面"廉官"不断蜕化为"贪官",另一方面"贪官"伙同非法寻租人共同继续腐蚀或驱赶"廉官"的局面,从而加速了染缸效应的裂变式扩散,为反腐工作增加了难度。通过对我国染缸效应影响下"腐败零容忍"态度的逻辑解析,给出了我国权力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断扩散的根源:染缸效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染缸效应在其形成与发展的逻辑结构中与"腐败零容忍"发生矛盾的方面,最后提出缓解我国权力腐败现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醉驾”入罪之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在逐年迅速攀升,由此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即交通肇事案件的频繁发生,在现有打击力度不足的情况之下,"醉驾"入刑呼声日高。本文从醉酒驾驶的严重危害入手,针对公安部发布的《关于修改酒后驾驶有关法律规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醉驾"入刑的征求意见,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理论争议,并就此阐述了"醉驾"入刑的个人观点,以期能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法律制度和地区腐败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在法律制度效率越高的地区,企业家精神就越倾向于有效发挥;在腐败程度越高的地区,企业家精神就越倾向于有效发挥;与腐败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法律制度在腐败程度较低的地区对企业家精神的正向作用更大;与法律制度效率较高的地区相比,腐败在法律制度效率较低的地区对企业家精神的正向作用更大。在我国重新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这一研究不仅对优化中国法制环境、治理官员腐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为激活企业家精神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作为打击外逃贪官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却泛有相关的规定。对比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和我国的立法现状,本文在对我国设立刑事审判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之后,对外逃贪官从审判程序的设置、审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康熙晚年贪官横行、钱粮亏空现象十分严重.雍正即位后,在对各省亏空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即下令全面清查亏空,以清查亏空作为察吏的突破点.至雍正十年二月全国清查工作宣告结束,基本清除了康熙后期的腐败弊病,刷新了吏治.  相似文献   

10.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公权的来源和本质决定了公权的行使不是任意毫无阻碍的,而应受到限制。考虑到执权者的个人素质问题,对公权行为的监管就更为必要。既要避免公权过分干预私权侵犯公民基本人权,又要防止公权在行使中由于方法和程序的不当侵犯人权,同时也要防范由于公权行使的不作为造成的在保障私权方面的公权缺位。用法律确定公权角色,使其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相似文献   

11.
刑法思想是指导立法和司法的理论基础。司法效果是产生刑法思想的实践源泉。中华民族从封建王朝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刑法思想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再到新中国成立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直至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宽严相济以及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其宗旨在于注重教化挽救,打击极少数,争取大多数,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和谐因素。以此为指导思想,则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反之,重典治乱,虽救弊一时,但衰败亦促。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1日,被称为"新国五条"细则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引发楼市极大震动。有人称这是近十年来楼市"最犀利、最毒辣"的调控政策,由此引发全国各地抢交易和抢登记热潮。从当前楼市的慌乱情况看,"新国五条"可能对楼市带来较大  相似文献   

13.
"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涉政话语中的高频词汇之一,其种类也不一而足,然而有一类腐败却较少引起人们的警觉,即语言腐败。语言腐败虽不是一项新事物,但却已然在中国政治社会中扮演着"主要蛀虫"的角色。就官员的语言腐败而言,其表现出"假、大、空"的典型特征,从实质分析,则是政府及其官员在政治行为发生、过程与结果这一系列进程中的政治语言滥用,也是我国政府和公权力失范的一种主要表现。不论就政治文化的发展还是实体政治社会的成长,语言腐败都会导致政治不信任、政治冷漠等危害,不利于政治制度的健全、国民性格的塑造、官民关系的融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作者就国内外腐败产生的政治根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腐败在于权力缺少科不有效的规范和控制所致,提出了惩治腐败重在治权这一论题。并指出“依法治权”是“依法治国”的生要内容,同时从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对比中,指出规范和控制权力行使的最具有效手段、方法就是法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罚金刑的讨论思路主要集中在罚金刑的利弊分析、罚金刑是否体现了刑法的价值以及罚金刑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本文突破常规思路,在对罚金刑进行必要分类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两个新视角出发,重新论述了个人非贪利与侵财型罚金刑的适用问题,在此思路基础上并就几个争议颇大的相关问题做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从反腐败改革与经济效率是否激励相容的角度,结合经济发展的二元特征,探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工资制度选择及其可能导致的"腐败陷阱"。研究表明:政府若选择效率工资制度,则提高腐败查处力度就会降低效率工资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总产出和相应的福利水平;若选择"姑息工资"制度,提高腐败查处概率就需相应提高官员的补偿工资,从而会导致更多的扭曲性税收。"姑息工资"制度会引发"腐败陷阱"。反腐改革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下滑,此时减少腐败收入等措施更加有效。为兼顾经济增长,反腐改革的事前预防要比事后惩罚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刘晨 《大众商务》2010,(16):276-276
对古代中西方自由刑问题的起源流变进行探源思考是法律史学科当然的研究范围。本文拟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方世界关于自由刑问题的起源萌芽状态做一番对比研讨。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的指导思想。《预算法》的修订工作,也应围绕这一思想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预算法》修订过程中,应该更多注重预算法的主体、预算法的法律性质以及预算法的司法性等法律问题,将《预算法》真正修订为法律。  相似文献   

19.
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增设催收非法债务罪。一审稿采取具体列举的立法模式,突出立法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就增设该罪必要性仍引发了不少争议。二审稿删除"并以此为业的"的罪状描述,扩大了刑事制裁的范围,立法者就如何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二审稿做了部分修改,进一步限制入罪的门槛。本次刑法修正案增设该轻罪填补了此前无法全面保护非法催收非法债务侵害之法益的漏洞,由此建构了一套规制非法催收非法债务行为轻重有序的刑罚体系。但仍面临与民事法律、行政法律衔接不畅、入罪要素"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等的解释难题。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没收财产刑制度的宪法基本原则相突1.没收财产刑不符合法律明确性原则。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内容必须明确、具体,由于立法的粗疏,没收财产刑适用对象的范围、数量都不甚明确。其次,没收财产刑既没有上限的规定也没有下限的规定,人们无法根据其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来了解它,更谈不上用它作为评价自己行为的标尺了,没收财产刑的规定违背了法律明确性原则,使法律的指引功能大打折扣。2.没收财产刑不符合正当程序原则。我国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规定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仅在实体法上对没收财产刑进行了规定,至于如何没收财产,没收多少财产等问题均未在程序法上规定;第二,在审判的过程中对没收财产这种附加刑没有给予向主刑一样的重视,既未规定给予将被没收财产的犯罪人陈述、声辩的权利与机会的程序,也没有要求法官在具体适用没收财产刑时说明理由;第三,刑事判决书中没收财产刑的表述不规范,没有统一的程序规范。因此,没收财产刑的规定既不利于保护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不出司法判决的权威性、严肃性,严重违反了正当程序原则。3.没收财产刑不符合比例原则。因此,没收财产刑虽然符合适当性原则,但由于其不符合“必要性原则”与的“均衡原则”,从而导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