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2007年的有关数据表明:贵州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8年开始明显趋于下降,且比西南邻省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这既与英美等国劳动报酬比重相对稳定的“卡尔多”特征事实不一致,也与日韩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趋于上升相悖。贵州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已成为贵州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瓶颈。贵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与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深层次调整和改革,才能最终改变这种不利于劳动者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已成为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融合新古典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功能性分配理论的劳资分配一般模型,分析影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造成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过低的原因,有助于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因此,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4.
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财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不仅影响着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还制约着消费水平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本文通过对1992年-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情况的分析,从财税视角探寻影响比重下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中国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报酬占比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对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提升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有积极影响,其中出口的作用最显著,从区域来看,对外开放对东部地区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要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应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合理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指出我国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随后,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国内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外贸顺差居高不下。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当前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导致区域间财政收入存在着差异性。通过对1997~2008年有关财政数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财政收入总量还是从人均财政收入来看,总体上东部地区省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而中部和西部省份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别。预算外资金有助于缩小省际间财政收入的差异性,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在缩小省际间财政收入差异性方面则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省份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存在着明显差别。一般预算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省际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也存在着重大差别,尤其是东部地区省份间和西部地区省份间。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经济内外交困,下行压力较大。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7.6%,创三年来新低。经济发展已难掩收入分配问题,过大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已引致经济转型困难、社会心态失衡、投机心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且已经到了必须"跑赢"危机的关口。从2004年收入分配改革开始启动调研至今,国家已采取多项措施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欲"南辕"却北辙"",两个比重"非但没有提高,反倒继续下降。2004年-2008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0.6%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关资料数据,研究了增值税扩围对不同行业就业人员、城乡居民以及城乡不同收入家庭收入分配的影响。结论是,扩围后不同行业劳动报酬变化差异显著,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居民收入整体有所提升,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农村居民;西部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幅度相对较低,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数据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为19.75%,较2000年西部大开发之初仅增长2.96%。对外贸易额占全国比重不到2%,引进外资比例不超过5%,与西部大开发初期的比重仍然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格局,反映了生产要素所有者在社会分配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当前我国初次分配总收入中,住户部门所占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文章从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以及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我国初次分配格局失衡,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当使增长成果为全社会大多数人所分享.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近年来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U型规律相符,而产业结构转型、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冲击则是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劳动报酬占比是新创造价值中劳动力价值的份额,资本积累是劳动报酬占比大小及其演变的主导因素。长期来看,相对于人口的资本规模扩大会增加劳动力需求从而有利于劳动报酬的提高,但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价值并创造相对过剩人口,使得劳动报酬占比总体上趋于下降。经验分析表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主要受资本积累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农业经济地位以及区域工资历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幅度在2008—2010年左右发生较大转折,促使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在2011年左右开始从下降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中国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报酬占比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对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提升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有积极影响,其中出口的作用最显著,从区域来看,对外开放对东部地区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要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应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合理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按照收入来源分解基尼系数法对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入差距及总差距增量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自1995年以来比较稳定,2006年后略有下降;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是农村地区差距的主体,再分配收入对地区差距存在“逆向调节”;从分项收入看,劳动报酬收入对地区差距促增,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地区差距促减。  相似文献   

16.
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劳动报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却在逐渐扩大。通过对劳动报酬占居民收入比重的分析,并利用收入水平数据与收入差距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报酬水平偏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二是要完善竞争制度,建立完整的竞争制度框架,建设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和健康的竞争文化;三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四是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努力培育健康文明的消费观,通过制度创新为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8.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虽然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条件下,要提高劳动报酬,调整再分配政策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和促进市场均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自"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以来,中等收入群体广泛受到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对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即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等收入群体必将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探讨中等收入群体的涵义及界定标准出发,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特征、社会功能及动力机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截止“十一五”期末,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GDP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两个比重下降”;二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十二五”期间,要针对产生和形成“两个比重下降”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四个原因,从七个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分配制度安排上找准切入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扭转“两个比重下降”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治理分配不公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国家成立专门机构治理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