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萍 《全国商情》2010,(13):91-92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角度出发,对中关两国的高新技术贸易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还不发达,并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且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贸易发展极不均衡,仍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生产阶段。文章最后结合产品内分工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有关结论对高新技术产业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内贸易乃至产品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国按HS编码的98章产品,计算了1999~200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产品内分工这一视角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贸易模式的决定与利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李嘉图模型的框架内分析了比较优势对贸易模式决定的影响。在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纵向关系的理论中分析了贸易利益的分配,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应以比较优势切入产品内部分工,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己在分工链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其中标志着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近几年更是不断上升。这表明,中国各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而且产业内贸易程度高、行业间联系密切等特征日益凸现,江西省在此大好形势下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有效地承接沿海工业的转移和产业内贸易的升级,但其中隐存着问题,如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传统优势丧失等。通过对江西各进出口产品的测算,从整体和行业上进行分析,江西在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的方向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5.
在Helpman(1984)关于垂直一体化跨国公司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构建了旨在解释FDI与产品内贸易关系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之后以中国为例,利用中国与其七大外资来源国的双边总贸易、产品内贸易以及FDI等数据,对流入中国的FDI所产生的产品内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流入中国的FDI对双边总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均有显著影响,但前者的影响要甚于后者。据此认为,如何抓住产品内分工下的产品价值增值环节国际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利用FDI进一步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实现向产品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应是中国今后进一步大力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产业分工从产业和产品层面深入到产品生产过程的区段、环节和工序层面,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新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并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调整和重构。目前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包括:产品内分工的称谓与内涵、度量、内在机理。找出产品内分工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将会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产业内贸易指标是西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迄今为止,格鲁伯-洛依德指标是最为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但该指标对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与理论上对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不同;它只是一个比值,无法反映出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商品结构,更无法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弥补格鲁伯-洛依德指标的不足对促进产业内贸易指标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构建模型来分析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中国-东盟构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得益和损失。自由贸易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贸易利益及其分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若能在相似的产业结构中进行恰当的产业内分工,推进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则双方均能从扩大的区内贸易中得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调整后的G-H-M方法,对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贸易国的15类主要贸易产业类别的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类产业上,且主要是以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通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比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间产品贸易已占中国贸易额的半壁江山。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对中国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产品在保持贸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贸易不仅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而且产业内贸易发展很快,贸易模式已经转变为产业内贸易。不过,低质量垂直型占绝对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的层次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我们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Fukao等(2003)的模型对FDI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结果表明,在FDI成本与贸易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当两国存在资源禀赋差异时,FDI会引起两国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利用1991至2009年中韩贸易数据进行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SITC 7类机械、运输设备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而中韩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理论意义并纵观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模型对中韩日制造业各产业部门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测算、列表和比较分析,得出了在制造业分工水平上中国越来越向韩国、日本趋同,韩国越来越向日本趋同,中韩日三国产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应抓紧时机尽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加强中韩日产业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根据联合国商品数据库数据,分别计算中关汽车产业内贸易G—L指数、HIIT、VIIT指数、边际质量MQ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A指数及B指数,通过这些指标分析得出,中关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中,产品质量存在着差异,国内汽车产业内贸易业绩良好,调整成本较低,体现为成本优势,品质劣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内地与香港是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准确把握两地贸易类型、特征及发展趋势,对于推进相互间贸易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1997~2006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内地与香港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处于较低阶段;从结构上看,两地间主要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阿接地反映了中国内地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的位次.  相似文献   

17.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的垂直分离,它拓宽了国际分工的参与度,并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形成全球价值链。当然,处于网络不同节点的企业收益大不一样。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仍是解释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其升级源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在产品内分工演进和产业价值链全球整合背景下,通过明晰"中国制造"的产品内分工的路径依赖特征与升级方式内涵,沿着产品内国际分工路径可以找到升级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同时中美贸易顺差却未下降,这对关于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的传统马歇尔-勒纳条件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设定了检验方程.利用中关相关数据分行业实证分析,指出,在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存在的情况下,马歇尔-勒纳条件的适用性发生了变化,两国间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化的敏感性下降;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的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发展程度不同,各行业的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下降程度也不一样,这对我国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后,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并探讨了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成因及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六国1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月度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汇率与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关系、中国与东盟六国产业内贸易特点,并且建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汇率的VAk模型.对我国的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冲击作用和动态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无论是短期或长期.汇率升值对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不利的,但在短期内它有助于提升大多数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长期内对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冲击效应是分化的。二是汇率升值后长期内对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是一样的。三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相当微弱.工业制品反应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