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增长的动态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理论或模型不能对选择爆炸式增长条件下企业增长的持续性做出很好的解释。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增长的关键,而品牌又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我们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实现企业永续增长的品牌模型。在模型中,品牌品类度和企业品牌策略是企业永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品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决定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企业永续增长的拉动力量。同时,我们对模型进行拓展,分析两种典型的品牌模式,并解释企业的动态增长。  相似文献   

2.
网络经济条件下,厂商的市场竞争机制表现出与传统经济不同的特点。本文借用品牌经济学选择成本分析范式,构建了消费者行为模型,证明了网络经济下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网络经济下厂商竞争机制和盈利模式,即厂商采取低价或免费策略增加市场需求量,争夺市场份额,并通过品牌建设和网络效应,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形成品牌垄断力量,同时利用派生产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腾讯QQ和奇虎360之争进行了现实解释,并提出了网络经济下厂商进行市场竞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只考虑了商品数量对效用的影响,而在品牌时代,随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在选择数量之前必然首先对品牌做出选择。我们分两步来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一步是研究品牌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品牌选择;第二步是数量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数量选择。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重新构建品牌经济时代较为完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4.
广告、品牌壁垒与消费者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进入壁垒一般是基于厂商在生产领域内的非对称优势壁垒,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或制度性壁垒,如政策、法律等。但是,在供给过剩的条件下,生产领域中的非对称优势会被迅速模仿并最终失去壁垒作用,而基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品牌机制,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壁垒形式,即品牌壁垒。对于品牌壁垒的形成途径,本文从广告形成品牌壁垒的线索出发进行了理论评述,进一步的,我们证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也存在着成本,而由选择成本决定的品牌机制,可以提高产品转化率,在厂商内部实现转化效率,从而获得非对称优势。在商品过剩及消费者选择的条件下,由品牌构筑起的进入壁垒对于防止新进入者的进入显得更为持久更为有效,同时这也将成为厂商竞争最重要的壁垒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机会在众多的商品里和相互竞争的品牌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在对于汽车的购买决策中尤为明显。由于汽车市场需求飞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销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目前,对于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导致了厂商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建立一个用于分析影响消费者购车偏好因素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测试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包括产品品质、车型特征以及顾客性格特征),从而判断出哪些汽车品牌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为厂家与经销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而全球的经济基本处于买方市场,产品力逐渐被品牌力所替代,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印象不好,将会放弃选择。在品牌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拉近消费者与品牌的距离是一件很重要的任务。长期以来,很多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做这方面的努力,期望获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和信赖。因此,品牌管理的好坏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文章从现代企业实施和加强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入手,重点分析了现代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与识别企业的重要标志,品牌塑造相应地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选择。中小企业既是我国企业的主体,又是市场的“弱者”,其品牌塑造无疑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品牌塑造中存在的认识和操作误区,提出了中小企业走出误区,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品牌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品牌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品牌营销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品牌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企业愈来愈重视对品牌营销战略的运用。本文试从品牌生命周期出发,探讨品牌周期各阶段的品牌营销战略,以期对企业营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品牌"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山寨产品没有品牌,它为什么能被消费者接受?本文的观点是:在一定条件下,上游企业可以实施"要素品牌"战略,推动中间产品"品牌化"。此时,消费者可以藉由中间产品,评估山寨产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购买决策时,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判断不再完全依赖商品自身的品牌,从而为山寨厂商提供了市场进入的机会。通过构建一个动态博弈模型,本文论证了上述观点,分析了中间产品"品牌化"的条件及对市场各方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时所发生的代价除了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以外,还存在选择成本。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在此基础上,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且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我们的分析也为企业摆脱“价格战”陷阱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得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增加,而只有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方能达到最佳点。  相似文献   

11.
Customer equity drivers (CEDs)—value equity, brand equity, and relationship equity—positively affect loyalty intentions, but this effect varies across industries and firms. We empirically examine potential industry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that explain why the CEDs–loyalty link varies across services industries and firm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ome previously assumed industry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have moderating effects while others do not and (2) firm-level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constitute the most crucial moderator because they influence all three loyalty strategies (significant for value equity and brand equity; marginally significant for relationship equity), while three industry contexts (i.e., innovative markets, visibility to others, and complexity of purchase decisions) each influence two of the three loyalty strategies. Our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specific industry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loyalty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理论长期处于隔离状态,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的产生和企业内部权威的来源,企业能力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基于企业家的视角,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工具,企业边界是企业家基于价值最大化主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A two-factor model of market behavior towards brand choice is developed and empirically tested. Even though the study is only exploratory in nature, the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in that the model seems to perform satisfactorily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eint the market behavior towards brand choice.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the Bernoulli and the First Order brand switching models are put to test on two sets of panel data. Non-aggrega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 Bernoulli process may explain the brand choice behavior of consumers for frequently bought nondurable products. However, aggregate process seems to be of higher order. Moreover, the use of a simultaneous inference technique on consumer panel data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a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 N.Y. 14627.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品牌经济学选择成本分析范式的基础上,将"品牌溢价"系数注入需求函数模型中,进一步扩展和修正了品牌经济学消费者选择理论;将品牌引入厂商供给函数模型,弥补了选择成本分析范式忽视供给的问题,研究了新的市场均衡。与此同时,以品牌信用度为纽带对厂商的品牌战略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6.
运用品牌经济选择成本分析范式,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分析框架下,将贴现因子的变动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在上、下游动态博弈中,由于品牌的引入降低了贴现率,使其在谈判中占优,继而影响到讨价还价双方各自的均衡收益,从而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自主创新的品牌之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有效率的生产效率,是由厂商外部消费者的选择效率的高低来决定的。如果没有市场中消费者的认可、选择并且购买,厂商的生产效率再高,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实现其价值,那么厂商的生产效率也是无效的。提出“有效率的生产效率”(EPE)概念,使用厂商产品转化效率指标衡量厂商有效率的生产效率的高低,并使用BCDE模型详细分析了品牌影响厂商有效率的生产效率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Frontline service employees often vary in their delivery of the brand promise, leaving service firms with less direct control on other stakeholders’ brand perceptions. Internal branding effort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 way to improve employee performance. With this in mind, we develop a two-process model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eories to explain how internally disseminating brand-relevant information to frontline employees enhances performance. Using multi-source data from the employees, managers, and customers of a business-to-business firm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we find that providing brand-specific information directly to frontline employees increases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brand (as evidenced in perceptions of firm authenticity) and enhances their internalization of brand values. Additional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ms should make an extra effort to communicate brand-specific information to frontline employees if they desire brand-consistent performance that is observable to managers and customers alike.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保护解释的失败促进了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摒弃了以往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即收入分配的角度研究贸易保护政策的决策过程。该领域的国外文献主要可以分为利益集团模型和中点选民模型两大类。文章从贸易保护水平影响因素、贸易保护水平决策过程、利益集团综合模型构建以及利益集团模型应用等四方面对利益集团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贸易保护水平影响因素以及中点选民模型应用两方面对中点选民模型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从中可以看出,以往文献对利益集团模型的关注要大于对中点选民模型的关注;如能加大对中点选民模型的探究,并利用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解释服务贸易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则该领域的研究会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