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重点考察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脉络,对各类型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新型金融组织的金融活动进行深入地剖析,发现在农村资金外流和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条件下,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制度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不具有合法产权地位,在受到压抑打击下艰难生存。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方式,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存在金融排除现象。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相对于农村正规金融而言是一种更有效的金融组织形式。银山模式的成功运行从实践角度印证了政府应当通过诱导性制度变迁化解农村金融排除,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重和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才能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代正规金融和传统非正规金融并存,非正规金融规模甚至超过了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非正规金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活跃发展的现实原因,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冯涛  王元 《西部金融》2007,(10):70-72
本文在对农户信贷市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农户信贷市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服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农村现存金融服务体制安排的错位.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必须从改革现存体制安排作为突破口,一方面要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发展,另一方面要构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发挥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存在"金融排除"现象.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相对于农村正规金融而言是一种更有效的金融组织形式."银山模式"的成功运行从实践角度印证了政府应当通过诱导性制度变迁化解农村"金融排除",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重和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才能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非合作博弈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表现为负向互动的不公平纳什均衡;合作博弈下,二者则表现为正向互动的合作均衡。为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正觌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的演化趋势。在运用博弈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给出双方的合作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共生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经济主体为应对信息、成本和风险等农村金融市场固有顽疾而进行的自发制度创新,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借贷行为模型,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约实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非正规金融效率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壮大,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发现其兴起源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正规金融制度失衡。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有益的补充,政府应该加强对其引导和保护,使其与正规金融在合理配置农村的经济与金融资源中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正规金融居于主导地位。农村非正规金融到底是不是一种有效的融资安排并最终体现在能否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论证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将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开展客观可信的实证分析。因而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为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随着农村正规金融的纷纷撤走及在信贷制度方面的谨慎性安排,目前的农村正规金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要求。同时,作为“乡村社会”维系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却在缓解农民和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其发展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1.
湖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剩余流失是当前湖北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应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四个层次全面构建多元化的湖北农村金融市场,使湖北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2.
制度范式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金融对经济的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效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使得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质,是要建立一个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农村金融市场,创造一个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共存共生、协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金融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吉林省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直接融资渠道匮乏,非正规金融的先天不足,已经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构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是一种非需求导向型的机制演进。虽然政府制度供给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但是政府的过度参与,抑制市场力量进入农村金融领域,会使得农村金融供给滞后于农村金融需求。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山东省农村金融需求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农村金融改革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是由非正规金融来提供的,理论界在早期的研究中多侧重于研究非正规金融消极的一面。但是,基于成本差异条件下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借贷行为决策模型却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供给者和需求者各自最大化其收益的均衡结果,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支持正规金融发展的同时,不能一味压制非正规金融,而应该不失时机地合理引导和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城市化的背景下受路径依赖的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分散、运行成本高,难以解决农村金融需求。理论上,基于点对点的互联网技术可有效解决信息交互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如何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与农村金融的耦合效应,是当下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研究中应该关注的。"耦合效应"旨在解决农村金融行业的信息鸿沟和供需脱节的问题,运用技术创新解决痛点,进而提高经营效率与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创新为技术发展提供新的应用场景。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的倒逼效应有助于农村金融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进而摆脱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民间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民间金融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信用等道德规范进行约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缺乏必要的制度性保障,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当前对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绝对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取缔,应当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使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状与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律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农村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一直以来承担着支持“三农”金融的重要任务。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我们却发现农村信用合作法制颇不完备,这无疑会对新农村金融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其中,至关重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财产制度、责任制度以及治理结构等法律性质并不明确,这一由现实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立法困境又是农村信用合作法治的核心问题。文章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之流变出发,以立法的视角分析了农村信用合作法制的现状,并进一步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农村合作金融法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金融是构成一国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自金融改制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覆盖面、农村贷款情况、小额信贷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推进,构建完善的"三农"服务金融体系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中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旭华 《西部金融》2013,(11):67-71
杨凌示范区作为西北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地区,在农村金融创新实践方面做出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投贷联盟等诸多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金融进一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仍存在瓶颈.本文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政策法规、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有效发挥农头企业作用、发展政策性担保、鼓励金融创新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