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三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冗员和隐性失业问题,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走向均衡,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就业吸纳空间逐步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悬殊,就业二元结构显著,刚性明显。就业弹性较高,通过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充分发展第三产业,继续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本质是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保证"城镇化人口"的充分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应与就业结构演变相协调。以石狮市为例,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对石狮市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石狮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第一、第二产业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吸纳潜力在逐步上升;第二产业仍占有绝对的就业贡献率,但其就业吸纳水平呈下降趋势,将逐步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落后其结构调整的原因在于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行业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于迅速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延缓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湖北省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对湖北省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在不同产业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在湖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就业问题.建议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缓慢,各产业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要提高就业率,首先应调整产业结构,除了各产业间的内部结构,其次要提高就业者的素质,使其适应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6.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三次产业生产商品或服务提供中间投入,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并且一般通过产业先导效应、同步效应及关联效应来促进社会就业增长.近年来,广西贵港市加快发展以交通邮政业、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吸纳能力也不断增强.但此过程中还存在行业空缺、行业就业效应差异大等问题.建议分类制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促进产业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开展重点招商工作,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空缺;充分依托产业园区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完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内部就业结构升级缓慢。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户籍制度、对服务业严格的准入管制和对服务业的重复征税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当前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措施包括: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调整为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进一步放松行业进入管制;对中小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城市化带动就业增长,同时将特大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市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上升;劳动者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文化素质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劳动力需求来看,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第三产业存在进一步吸纳就业的潜力,但吸纳就业的空间并不乐观。对环渤海区域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该区域劳动力供求差额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促进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环渤海区域尤其是山东、辽宁和河北三省解决就业问题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均资本存量上升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本文搜集并利用近二十年相关数据,计算了我国各省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与劳均资本存量。分析发现,各省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急剧下降、劳均资本存量迅速增长,劳均资本存量与就业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资本存量上升促进了就业结构优化;省区之间就业结构、劳均资本存量差距很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均衡投资战略,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发达省区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产出效率;中西部省区则应加强资本积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