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经济学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传统由约翰·穆勒所开创,然而穆勒的思想具有归纳与演绎、先验与后验的两重性。在穆勒之后,这种经济学方法论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特别是由凯恩斯推向极致。这种关于归纳与演绎、先验与后验的两重性现象可以用辩证逻辑进行合理辩护。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定律和经济学定律的逻辑性质,指出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中,定律都可以是经验规则的普遍概括,但表现有所不同。物理定律具有物理必然性,只要具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往往就会出现结果。而经济学定律是一种趋势律,这种趋势律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存在大量干扰因素和抵消因素,不一定出现预期结果。从而可以进一步说,甚至所有定律都是趋势律,只是约束条件和普遍性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3.
穆勒问题出现以后,其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影响极为深远,后来诸多相关经济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围绕穆勒问题展开,而且毁誉参半。由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与古典经济理论一样,既难于检验又难被确证,于是弗里德曼等便开始以新的方式尝试解决穆勒问题。穆勒问题的解决效果虽不容否定,但回到穆勒之现象也日趋强化了穆勒方法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1938年以来,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大都鼓吹证伪主义方法论,却极少实践自己的方法论信条,甚至在弗里德曼那里,证伪主义被扭曲为基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工具理性主义,并被主流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按照这一主张,现代主流经济学家们运用各种非现实的假设,建立起一个个“科学”的理论模型,并求助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自己的理论辩护。这样,尽管经济学家一般都很尊重波普,但经济学里却充满了由经验所证实的循环理论。  相似文献   

5.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恩斯革命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萨伊定律”,在三大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在凯恩斯以后,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主张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在政策上大力推行需求管理。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为代表的“后凯恩斯经济学”坚决反对这一做法,在理论上主张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在政策上倡导实行收入再分配政策,以缓和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公。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又出现了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学说引入工资和价格粘性理论,重新说明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6.
混沌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制度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汇式的“保护带”所做的批判不同,混沌理论由于其基本特征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间存在矛盾而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硬核”(包括均衡、偏好稳定以及理性选择)提出了挑战。当然,钭混沌理论的出现看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式的“起飞”的观点还无法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论述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之演变,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数学化可以理解为对经济思想加以形式化的一种特定方式,其优点在于叙述和逻辑上的严谨和内洽,但其固有的缺陷则是导致某些思想内容的丧失。经济学数学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导致经济理论的脱思想化。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化乃至脱思想化趋势根源于方法论上的谬误,其中罗宾斯对经济学研究范围加以人为狭窄限定的观点,以及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性观点,都为这种方法论提供了基础。这两种观点在方法论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9.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两个主要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在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视角批评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种新经济人假说和理论,其方法论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然后,提出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劳动价值新假说”,并论证与此有关的“全要素财富说”和“按贡分配形质说”。作者认为这是作为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海派经济学”基本假设和理论之一,也属于超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后现代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制度主义等多种哲学思想的融合;基本范畴是以"交易费用""产权"和"制度"为核心;方法论具有实证主义的特征,强调自然秩序观,推崇"案例" 研究方法.最后就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高齐云先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概念以来,探询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已逐渐演绎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趋向。通过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写作的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并不是哲学而是科学,而更具体地说则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而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则并不是马克思的原生态哲学思想,而是内置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原生态思想的要点式理论话语,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投资条约中,投资准入是平衡国家经济监管权和开放投资义务之间最重要的砝码。在"符合东道国法律"的基础上,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投资准入规则经历了从外资公平待遇到出现最惠国待遇的发展。以中国的视角,未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准入规则的发展将取决于双方的投资经贸关系,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中国在该区域经济政策的取向三大因素。通过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现状以及五国投资市场准入的分析,该地区的投资准入规则,将遵循从"依据东道国法律"接受投资,到准入阶段的最惠国待遇,再到准入阶段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从特定部门的准入开放到原则性开放下的部分例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以下简称支付系统)上线以来,"安全、高效、快捷"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跨行资金清算的主渠道,在当前中国支付清算网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有力支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章以代表性省区为例,借用计量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回归模型,对支付系统这一作用进行了数学语言的说明,由此在经济发展的合力中给予其科学分析和评价,支付系统亦在扮演"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发展是硬道埋”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正在逐步引导和指导我国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新的发展观呼唤新的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必须有正确的政绩观的支持。随着新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理念的提出。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经济修辞学主要研究经济学家如何巧妙利用话语说服同僚或政客接受某种经济学说。本文基于中英文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首先回顾了经济修辞学学理构建,概述了经济修辞学“文学特质”、“隐喻修辞”、“科学主义修辞学”以及“说服力”、“话语权”和话语接受者反应等特质研究,然后对“反经济修辞论’’进行批评性研究,并重新审视了经济修辞学的研究前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我国旅行社行业经营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据包络分析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目前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应用DEA的CCR模型,以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旅行社的行业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各省旅行社行业的经营效率差异明显:北京、黑龙江等9省市达到技术有效;宁夏和西藏表现为规模无效而纯技术有效;辽宁、河南等4省份表现为规模有效而纯技术无效;天津、河北等16个省市表现为规模和纯技术都无效。  相似文献   

17.
1986年越南实施“革新开放”的新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了越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20余年来,越南在发展对外经贸战略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越南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而不断深化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挖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区域经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南实施"革新开放"的新政策,选择了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20余年来,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了越南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实证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越南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风靡的新世纪中,正确引导和优化外国直接投资对进一步有效促进越南国内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