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几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渐成型,湘鄂赣三省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长江中游地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区位商法,对湘鄂赣三省近几年来三大产业的发展及各省各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分析与总结。从全国来看,中部三省在第一产业仍然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发展迅猛,区位优势逐步凸显;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所欠缺,呈明显的区位劣势,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三省需进一步顺应发展趋势,整合区域内部现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在竞争中谋发展,在合作中求突破,力争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根基,吸收和辐射周边旅游重点区域,特别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形成"长江中游旅游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竞合应注重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产品整合型品牌打造、与区域战略发展的耦合性制度衔接,这种耦合机制表现为与区域发展整合化耦合、文化创意化耦合、游憩与旅游一体化耦合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实施扩大内需、中部崛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承担着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历史使命。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核心是利益协调,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围绕城市群各地区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重点探索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机制、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横向利益分配机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下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中三角"增长极已成为湘鄂赣三省发展共识,是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棋眼,也为区域内大学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建设中三角的进程中,大学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更有责任在引领社会风尚、传承地域文化、培育本土人才、驱动科技创新、茁壮民族心灵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成为中三角建设的思想库、人才库、创新源和辐射源。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作了许多建设性的超前谋划,但规划文本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共享等内容的表述上存在一些有待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地理格局和演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经济密度、经济距离的推动和经济整合的抑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2D状态,经济整合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关键;从子城市群来看,处于3D状态的有江淮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处于1D状态,经济距离的改善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密度的提高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在开发浦东后,上海迫切需要跨过长江发展,成为布局在长江入海口两岸的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南通作为长江入海口北岸城市,沪通铁路和沪通长江大桥的建设,将对南通区位条件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并使南通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设立沪通长江大桥开发区则是谋划南通新发展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分形理论从城市空间分布的向心性、相关性及均衡性三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表现为从中心城市向周围城镇密度递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的空间相关性较强,联系较紧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空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当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对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市规模、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正相关,而产业结构比与城市经济效率呈现负相关。要将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发挥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缩小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  相似文献   

10.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方面共13个具体指标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8~2013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测度分析,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此5年间略有上升,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差异较大,且3个区域内部差异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内部差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导因素。进而结合得出的基本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届政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到新高度,如何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值得思考。长江经济带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长江水运打造交通运输带,而应既立足于长江流域产业梯度特征,构建产业国家价值链,实现产业一体化;又立足于长江经济带地域广阔性和特征多样性,构建点轴面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实现两大战略定位,需要从谋划产业布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消除区域要素流动粘性制约、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发挥东中西联动"串联效应"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三峡重庆库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到经济底子薄弱、发展空间狭窄和生态环境脆弱三重叠加约束,这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攻克的难题。破解三重约束叠加难题必须正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在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具体而言,在当前三峡重庆库区追赶全国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这一特殊时期,应采取政府主角—市场配角模式,三箭齐发:破解经济底子薄弱难题,必须建立内生动力培育长效机制并推动库区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破解发展空间狭窄难题,必须跳出库区,在重庆全域范围内来重构生产力和城乡大格局;破解生态环境脆弱难题,必须由长江中下游生态受益区对三峡地区生态建设进行补偿。同时,要积极育新育大育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库区微观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开发战略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与突破口。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存在较大的不平衡,长江上游地区相对落后。重庆作为长江上游中心城市,要发挥其城市聚集效应就必须探寻和实践依靠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寻求知识和技术为本的区域发展战略。重庆要加快企业集群的建构,增强集群效应与竞争势力;跳出农业看“三农”,促进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构建教育与培训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吸收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经济高地建设的区域空间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建成长江上游经济高地,是促进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的一个战略举措.重庆必须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与经济优势,采取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高地.  相似文献   

15.
交通是决定一个城市区位优势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与国际间、区域间以及城市内部各个功能组团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要.沪通长江大桥和沪通铁路的建设,必将对南通区位条件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有着丰富的遗址、山水、宗教、工商、名士、戏曲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层面实施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地区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大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乡日益交融,显现出连绵成片、跨界发展的都市圈。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一级流域经济带,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刺激了大都市圈不断发展而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协调发展还需要注意提升首位城市能级,增强都市圈城市集聚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区域统筹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长江经济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贵州省要深度融入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政策走向,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并积极组织实施,才能抢占到区域振兴的制高点,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能矿资源开发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长江上游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大,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迫切需要积极参加长江流域和国际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下游提供的有利条件,促进其能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交流信息,为长江上游地区能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