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劳动分工深化的结果,也是某种特定交易制度安排的结果。信任的扩展是集群分工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网络以它特有的信息、规范功能有效地保证了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分工不仅受市场规模或范围的限制,实际上也受制度安排中交易效率的限制。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注重经济制度的建构,对基于普遍性信任的交易进行规范,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制度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通过对东阳磁性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产业集群发展早期,非正式制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人格化交易逐步被匿名的市场交易所替代,非正式制度治理经济交易的功能被严重削弱,并逐渐被正式制度所替代。  相似文献   

3.
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其市场结构及价格均衡呈现复杂性。在最为典型的马歇尔式集群中,不仅企业规模较小、进入和退出容易、技术扩散迅速、产品同质性较强,而且顾客搜寻成本较低,从而导致了集群市场单一的低价格均衡。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价格水平不断变化,基本呈现一个倒U型的轨迹;不同性质的集群,其垄断程度和市场势力有较大差异,集群的价格水平和结构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是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互联网市场利用共享的信息减少了搜寻成本,降低了仓储和经营场所的租金,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是信息共享的传播学特征和商业价值属性也带来了市场的信息不完全。解决由信息共享所带来的互联网市场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需要在网络环境和交易制度两方面制定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工的上下游企业的纵向交易治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引入交易费用,科斯分析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在科斯的基础上,威廉姆森认为不同的交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结构。纵向交易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对交易治理结构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在选择中,不仅要考虑交易费用,更要考虑不同分工制度安排的收益,而不同的分工制度安排则要通过企业边界的变动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汇市场的分形结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赫斯特指数、分形维和分形分布的特征指数三个方面对我国外汇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市场具有长期记忆效应,是一个分形市场,但市场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还需要从交易制度的转变和交易品种数量的扩大来着手解决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制度安排问题,提高我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产业集群制度安排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在经过发展的初级阶段后需要从制度安排方面寻求继续发展的动力。珠三角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曾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又成为集群成长的制约因素。要突破这些制约因素的约束,政府应推进制度规则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企业间契约的有效执行,鼓励创新,并规范招商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间商理论分析工具,从微观视角揭示了专业市场交易中间人作用的内在机理。基于对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经营户和相关企业的万余份问卷调查,对专业市场交易中介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降低交易双方搜寻成本、提高交易配比效率,专业市场有效发挥着交易中间人的作用;生产商选择专业市场作为产品销售主渠道的行为、批发商空间分布广度与市场信息、物流等服务完善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产业集群的性质、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及升级过程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分析。产业集群在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间交易、分工的创新,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价值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要实现集群持续发展和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搜寻、捕捉、创造价值是必由的路径。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产业集群将面临国内外各种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工资上涨、输入型成本因素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是推动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上涨的三大主要因素。工资上涨和输入型成本因素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趋于下降,交易性货币供给的推动作用趋于上升,且三大因素对不同产品出厂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别。实际需求对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总体影响较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因素抑制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已有的国际贸易投资关系模型缺乏交易成本因素的局限性,可运用自由资本模型,用交易成本(贸易自由度)分析工业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表明,不同产业在不同的贸易自由度条件下企业的经济行为是贸易投资一体化行为,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国际贸易投资政策的合理性与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江、浙、沪商务成本构成趋势进行比对,并探讨其对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交易成本逐步下降,而商务成本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商务成本构成变化以及总体上升的趋势会对产业转移路径产生影响,大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要素成本更低区域产业转移,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创新和成长阶段的新兴行业则向交易成本更低区域产业集聚。经过比对,发现要素成本上海最高,江苏最低;上海交易成本最低,粗略认为浙江交易成本略低于江苏,江、浙、沪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差异又使得制造业与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在江浙沪区域内进行转移和集聚。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上海商务成本构成趋势对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表明:上海商务成本构成趋势显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交易成本逐步下降,而商务成本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商务成本构成趋势以及总体上升的趋势会加速产业转移方式由基于产品间分工的产业转移模式向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模式的转变,并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大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发生对外产业转移,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创新和成长阶段的新兴行业则向该区域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沿时间向量在同一空间转移和集聚,最终会促使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和转移对产业发展极其重要,可以带来产业集聚效益。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产业的初始集聚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因为集聚效益的外部性以及其所有权的不清晰,企业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完成自发集聚。引导产业在某一经济区域初始集聚,给集聚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或者优惠是必须的,直至该区域的产业集聚具有自我增强的能力。初始集聚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该经济区域的产业发展历史,以及原有的各种要素禀赋。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 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企业并购成因一般是基于规模经济、交易费用、价值低估、市 场势力、多样化经营战略等方面的考虑。它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生产和资产的集中,增强了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企业间长期稳定合作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文以分工专业化和交易费用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演进做出了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公共物品提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边界及其边界变迁问题,可以从交易成本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公共物品的提供机制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提供该公共物品的组织形式,另一部分是该公共物品产权的实现方式。各种组织形式和产权实现方式本身都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成本,两者的不同组合也会带来不同的交易成本。最优的提供机制必然会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于是,交易成本本身就是各种提供机制作用边界的决定因素,而交易成本的变化导致了各种提供机制作用边界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在于缺乏足够的信息传递渠道,这可以看成是交易双方获得对方真实信息需要很大代价的一种表现。因此,交易中的信息问题可视为一个交易成本问题。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析了不对称信息的不同成本承担的效应以及降低成本的途径。文章的结论是:1.完全信息时,无论由谁来承担信息成本,交易的结果不变。2.信息不完全时,交易结果会随信息成本的承担情况不同而不同,较之信息完全情况下是低效的;而且,在交易中,存在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改进信息不完全状态能实现帕累托改进。3.人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有效地解决广泛的信息不对称:一是通过赋权;二是通过引入信息专门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浙江发展FDI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竞争加剧趋势,发展FDI产业集群能够成为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首先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探讨了FDI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继之,在现实的框架下阐述FDI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尔后,以浙江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其建立FDI产业集群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浙江应选择以嫁接参与型为主,集群迁入式为辅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