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国家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法律发展与改革运动 ,以此推动民主、法治与人权的不断发展。新刑法所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普遍管辖原则 ,新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无罪推定原则、提前律师介入刑事诉讼活动的时间 ,都以弘扬法治、保障人权为主价值取向。这些规定是在国际人权保障理念影响下 ,对公法全球化作出的积极回应。公法全球化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是如何正确地面对 ,在多大程度上利用 ,从而推进法制现代化的问题。法律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于主权国家而言 ,目前的主题是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法律全球化与法律本土化、法律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的关系。鉴于此 ,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 ,合理利用人类法治文明成果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 ,这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人权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对国际强权与不法权力进行法律控制,协调各主权国家内部的人权与主权关系,将人权问题纳入全球法治的法律体系中,实现人权全球保护的法治目标与状态。人权法治全球化的深刻动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二战的历史教训以及现实的国际强权政治与不法权力的存在。人权在趋向全球化的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个由国内走向国际、由狭隘走向全面、由区域走向全球、又由全球影响区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人权法律制度也由零散走向系统、片面走向全面。  相似文献   

3.
要兑现我国在世贸组织协议中的承诺必然涉及到对国内法律制度的变革,目前各部门已做了大量的法律清理工作,在分析世贸组织协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指出它与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具有耦合性,以这些共同价值取向作为我国法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立法宗旨将有助于我国现行法的良性发展,对实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法制变革是由中国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这之前的法制观念的更新,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改革,法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确立了至上的权威。这种变革也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通过法律移植,中国的法律进一步国际化、现代化。法制变革高扬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帜,强调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其重要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正义。这种改革通过政府的主导推进,基本形成了我国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法系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人权是法治要体现的内涵之一;法制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中性原则是电子商务立法所独有的基本原则,包括技术中性与媒体中性两个方面;在不损及现有法律柜架的前提下,电子商务宜走统一的、形式意义上电子商务立法的道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单行法规,以及对现有法律进行清理与修订,电子商务不宜法典化,入关后我国司法解释的法律地位需重新界定;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环境下,根据电子商务的内在要求,电子商务立法应以内含公正的法律效益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全球化所倡导的一些行政理念如服务理念、效率理念、法治理念、责任理念等无疑会给我国政府的一些传统行政理念带来冲击。如何应对这些理念的冲击,并把它与我国传统的优秀行政思想结合起来,对于我国当代的行政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贺然 《企业家天地》2006,(4):134-1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法律制度有一种必然的要求,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现代法律制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法律精神和法律观念的现代化,这些都是一些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中国法律制度的建构必须要确立建构的前提和原则。本文认为,中国法律制度建构的前提是进行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原则有:1·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2·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相统一;3·效率和公平平衡协调;4·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中性原则是电子商务立法所独有的基本原则,包括技术中性与媒体中性两个方面;在不损及现有法律框架的前提下,电子商务宜走统一的、形式意义上电子商务立法的道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单行法规,以及对现有的法律进行清理与修订,电子商务不宜法典化,入关后我国司法解释的法律地位需要新界定;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环境下,根据电子商务的内在要求,电子商务立法应以内含公正的法律效益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冲击。如何正确地认识全球化,了解它的特点并分析它所带来影响,对于科学应对全球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未来的全球化发展将会试图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走向更加理性和多样化的自我完善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化问题逐渐凸现,其本质——流动的现代性,迅速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全球化所出现的一切,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但不管怎样,全球化就在我们身边。本文就针对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借助于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试图思考在全球化风险背景下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该如何避免其弊端,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间隙中生存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脱法状态,蕴含着极大风险。从法治角度而言,政府经济改革政策或方案的出台首先应当立法先行,以法律促进和保障改革的发展与方案的实施,这亦是法治国家通行的原则。然而,被政府默许甚至批准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却又一次违反了这一法治基本原则。本文拟从各国(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特点入手,在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现状及金融法制架构检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基本框架的构想,并对我国金融立法的滞后性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期政府能以法治的思维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和促进金融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法律文化在其变迁与发展中反映出四类基本矛盾,一是法律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二是法律变迁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三是法律秩序的中心化与边缘化,四是法制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正确处理好这些基本矛盾已成为全球性法律文化重构和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法治国家的建立、健全除了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构建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法治信仰的培育。而我国法治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法治恰恰是缺少这个因素的,法律文化底蕴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宪法具有在法律位阶上高于物权法等部门法的地位。宪法是以公法的身份借助国家力量对一切财产权利予以确认和保障,而在物权法所调整的私权领域,各类财产权利关系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主张应在物权法中规定公共财产的特殊保护,是对私法功能乃至宪法之公法功能的错误理解。因此,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符合宪法的精神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地域性是指依照一国的法律享有的知识产权,仅在本国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故无法得到他国法律的保护。严格的地域性给予各国自主在法域内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力与自由。地域性的出现最早是由于知识产权乃一国贵族所享有的特权,在不断的发展中,地域性逐渐成为一国保护本国经济技术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地域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地域性原则受到挑战。知识产权地域性与经济的世界性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局限性凸显,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公约尤以TRIPS协议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应立足国情,积极参与到国际间地域协调中。  相似文献   

17.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实现法制现代化,特别是入世后更应如此.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适应计划经济的传统法制,即使在现时的法制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少计划经济法制的影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与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无罪推定原则是人权保障的符号,它的确立是衡量一国法治的一项重要标志。当前职权主义模式下的我国刑事司法暴露出了侵犯人权的种种弊端,未来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应注重对人权的保障,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完善无罪推定原则不仅需要挣脱传统法律观念的束缚,更需要一系列科学的配套规则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建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法治秩序和法律框架从来都处于中心地位。事实上,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大量的诱发性制度变迁,建立了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度的法制基础性框架,使财产及合同权利得到清晰界定并得到保护,使市场机制能够发挥资本的功能。因此,所谓法治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就是试图在政治经济学提供的跨学科视野下,将关于法治与政治、法治与国家权力、法治与经济发展的讨论结合起来,从而揭示法治在政治经济学发展争论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并提供一个能普遍接受法治观念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法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