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国际垂直专业化使得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对象深入到了产品内分工层面,并且其对参与各国的福利产生了显著影响.而FTA在近年来的盛行,大有取代WTO之势.本文研究了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建立FTA后对本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发现在一定程度上FTA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缩小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参与国贸易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工业行业数据和贸易附加值指标,可以测算中国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增长背后的福利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出口量的激增是一种“幻象”,样本期内工业行业的贸易附加值绝对值显著提高,但出口中贸易附加值比重不高,实际贸易利得相对较低.贸易附加值比重的增长率远远低于贸易量和贸易顺差的增长率,出口欠缺质的提高,贸易利得的改善有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角度出发,对中关两国的高新技术贸易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还不发达,并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且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贸易发展极不均衡,仍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生产阶段。文章最后结合产品内分工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有关结论对高新技术产业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垂直专业化指数可用来衡量一国或部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的大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考察垂直专业化的结构特征。本文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分解为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以及来自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为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真实地位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显著特征,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一般贸易模式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并通过VAR模型,证明垂直专业化与一般贸易模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生产和世界贸易两个层面分析并测算了当今世界生产和贸易的最新特点和进展,揭示了两大体系的紧密联系。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垂直专业化生产对国际贸易尤其是中间产品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通过垂直的国际生产格局对国际贸易的破坏作用放大了。由于供应链的断裂会造成价值链上多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并对深层次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福利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7.
赵宝山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1):49-50
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简单解释方法所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的分析,得出两国要通过非完全专业化生产获得分工和贸易的利益。因而,各国不应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盲目的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有时进行非完全专业化生产,即继续生产一部分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对本国和世界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贸易模式的决定与利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5):9-13
本文在李嘉图模型的框架内分析了比较优势对贸易模式决定的影响。在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纵向关系的理论中分析了贸易利益的分配,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应以比较优势切入产品内部分工,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己在分工链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杨青龙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7-12
比较优势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动因。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规模经济模型分别从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规模报酬递增等视角论证了基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它们均可表达为"相对生产成本不等式"。基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是一种狭义比较优势。随着"制度与贸易"、"生态环境与贸易"、"可持续发展与贸易"等日益成为重要的现实和学术主题,有必要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进行拓展,进而形成基于"全成本"的广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运用贸易收支模型研究了中间产品贸易下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首先对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贸易逆差总体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BEC分类将贸易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并对中国与东亚地区各类产品的贸易逆差进行了描述性对比分析。最后运用1998—2010年中国与东亚地区的相关数据,在Rose(1989)贸易收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外商直接投资(FDI)、中间产品进口额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得出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间产品进口量)是造成中国对东亚各国的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宋红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3(2)
产品内分工是中国外贸从1994年开始连续16年保持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内分工所引起的世界经济活动的新变化为中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而扩大了中国商品出口的范围和数量,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衡量指标,即垂直专业化比率对中国外贸顺差产生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我们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国家间文化制度差异可以成为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差异并不会随着贸易的开展而消除,贸易不能促成国家间文化制度的融合,其巩固国家间文化制度差异,即使存在替代性文化制度均衡且向这种均衡的转变是帕累托改进的;向优等文化制度转变可能发生分配影响,在可能性条件下,雇员在封闭条件下可以通过转变获得福利提升,而雇主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产品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东盟的大多数农产品在美国市场并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关系,在美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集中在园艺和水产品,并且总体竞争趋势在下降,中国与东盟应该进一步增强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动因分析新思维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基于RHO模型的拓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HO模型整合国际经济学两大基石理论:Ricardian理论与HO理论,全面揭示比较优势来源,更为合理、准确、令人信服地解释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本文在分析RHO出现的必然性、剖析相关研究之后,推导出适合解释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产业层次贸易流动的RHO模型。我们认为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作用的生产率与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分工基础及贸易流动.并据此探析了我国开放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 相似文献
16.
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的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的基础上,以分工与专业化为视角,基于劳动分工、贸易壁垒及汇率,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模型。模型分为七种专业化分工模式,包括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国内贸易与专业化分工模式、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并存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国际贸易与完全国际分工模式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三种模式。分析表明,杨小凯消费者—生产者模型是本模型的特例,这说明本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杨迎春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33(5):12-15
中国的能源价格管制政策使国内的能源价格上涨率一直与同期国际市场保持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国内的不同行业间的出口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实证研究认为,国内外能源价格上涨率差异使资本密集型行业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增强,进而影响出口贸易分工,有助于中国的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吴凤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21-25
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中国与新加坡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燕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1):44-50
近年来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内许多学者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对产品内分工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现状的分析;二是运用产品内分工解释对外贸易相关问题;三是研究产品内分工对我国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四是分析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状况。文章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