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业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吉林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改革创新政策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金融机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增长趋势明显,存在高层次金融人才短缺、人才结构单一、供需缺口大、供给结构矛盾突出、金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索适合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农村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吉林省通过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下沉"、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等多方面改革,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但金融产品匮乏、抵押资产定价难、农村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对此,吉林省应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优化农村物权融资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健全农村配套机制,解决农村金融及农业产品供需不均衡问题,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养老金融的发展经验,包括:健全的养老金融体制机制;成熟的多支柱养老金融体系;丰富的养老金融创新产品等.建议我国建立健全养老金融制度体系、实行差异性老龄化普惠金融政策、加强养老金融教育、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  相似文献   

4.
赵浩  乔永  郭亮  孙军 《西部金融》2014,(11):6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打破垄断,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关键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普惠金融模式。自2009年以来,武威市通过强力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双业”贷款等一些列政策贴息类普惠金融产品,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民间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金融是转型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独特的词汇,必将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退出历史,但非正规金融却会因为非正规性所带来的活力而长期与正规金融平行发展.通过追溯民间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源头,并加以深入分析,准确地辨析二者,对于未来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大一统"金融体制;"后40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市场化为基本线索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新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基本逻辑。始终坚持金融本源、立足本国国情、加强有效金融监管,是新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安全与否又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显得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妮  贺皓 《西部金融》2005,(2):41-4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金融体系不稳定性正日益显现.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因此应引起足够警觉.本文从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分析入手,对现阶段中国金融稳定的总体态势作出判断,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件之一,金融体制决定着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与前行的步代。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其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机构、手段等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对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同样的示范、推广与指导意义,也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寻找新路径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金融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吉林省实体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直接融资发展态势良好.但我省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还存在机制体制障碍、农村金融改革困难较多、农信社改革难度不断增大、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招商困难、直接融资规模偏小、专业金融人才短缺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吉林省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是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关键时期.以改革创新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壮大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是打好服务业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县域范围内已经形成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信用社效益欠佳、农业银行大幅收缩、政策性银行业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等原因,使县城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改革的措施是.在金融体制内.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与体制创新并重,非正规金融规范与发展并举:在金融体制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明确财政支持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贫困地区特别是其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外流、信贷功能弱化和金融体系萎缩的现象使金融对当地经济的服务弱化,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要彻底解决此问题,则有待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利率限制与外汇管制,并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明显的成本损失。发展中国家要消除金融抑制就必须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有效、合理的金融深化实践会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还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利率自由化和汇率市场化,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金融产权的退让成为焦点。本文从产权理论、相关利益者博弈的角度对国有银行的国有金融产权退让进行经济学分析,并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点,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国有金融产权退让的路径与发展方向,进而寻求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提高金融产权效率,促进市场化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丹 《西部金融》2007,(12):27-2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根据Ronald McKinnon和Edward Shaw 1973年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发展中国家农村要素市场的分割和金融的压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消除农村金融抑制,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1日)金融学科的建设和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与金融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1978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逐渐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金融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以黄达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金融教育界,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是支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湖南金融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短板”之一,必须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湖南金融业振兴发展,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地方金融体系.区域内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群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努力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确立对日本经济的重要影响可以得见于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发展战略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府的过分干预而限制了同业竞争最终导致金融业的惰性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分析日本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以金融自由化为出发点,在加快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完善监管体系,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金融抑制有其局限性、金融深化有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有其政策取向性,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改革的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农村金融需求存在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给"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协调发展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才有利于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关系,提出应协调发展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