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公开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不够顺畅、金融机构内部成本约束不够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信贷政策,加强窗口指导,促进金融机构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应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已经成为制约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分析了信贷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制定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公开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不够顺畅、金融机构内部成本约束不够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信贷政策,加强窗口指导,促进金融机构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应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已经成为制约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分析了信贷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制定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障碍,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因此,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本地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在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本试图探索一套评价区域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并重点分析了中央银行和各经济主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金融市场和相关政策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从而对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8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金融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各地区域政策、改革步伐、发展思路的不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各不相同,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传导途径和实施效果也有所区别.本文从陕西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特点出发,分析了近年来影响陕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因素,着重对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再贷款及信贷政策在陕西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2004年,人民银行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结合辖区"三农"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农民融资状况及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政策效应分析,客观反映货币政策在促进"三农"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就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央银行只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缺乏独立的决策权,导致出现了货币政策时滞性问题,因此必须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8.
金融工程的发展对一国中央银行由政策的制定、传导、实施的影响表现为:改变货币的结构和内涵以及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影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应采取监管与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工程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程璐 《西部金融》2012,(6):90-92
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自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以来,对调整经济结构、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就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由于受微观经济环境限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特别是在基层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改进和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传导信号更加灵敏,效应更加明显.切实解决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央行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效率不减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1996年到2006年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政策效果有限.应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理顺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影响企业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注重货币流通速度,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渠道之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和实施。本文从货币政策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的理论出发,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的效应,进而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传导效应较低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是我国金融改革极为关键的一年。其间热点问题:1.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2.银行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意识。3.各级银行实行金融机构改革。1999年我国金融改革将会有更大动作: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货币政策联姻将有力启动经济增长。2.商业银行流动性将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力度提高。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任务更重,深化改革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四个层面存在着障碍,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也有银行和企业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不完善和政策环境不配套的因素。因此,要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着眼于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金融市场,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证监会的融资政策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政策的核心,对货币供应量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分析在资本市场条件下的货币供应模式,考察近两年来证监会融资政策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发现证监会融资政策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政策取向上存在不一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为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证监会的融资政策应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保持协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反通货紧缩期间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总结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各种理论探讨,对目前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DAG技术识别SVAR模型,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并比较了"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与价格效应具有不同的传导途径,前者以"货币渠道"传导为主,而后者则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相对于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及信贷政策冲击,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及信贷政策冲击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时效快,影响程度大。此外,相对于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冲击,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效快。相对于扩张性信贷政策冲击,紧缩性信贷政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效快。在短期,紧缩性信贷政策对价格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在中长期,扩张性信贷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指出货币政策的传导必然离不开贷款服务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但由于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贷款、存款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影响,最终不能按央行政策意图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作用,取得货币政策实施的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的运作,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领域仍然惯性地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差异和碰撞,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两种体制作用的共同影响,同时受到商业银行运行体制、企业经营机制、金融市场运作效率以及居民金融意识的制约,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有所削弱,甚至出现阻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价格变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成为当前广泛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某市房地产价格变化为实例,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房地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提出房地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央银行应该更加关注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